妳是我的穩定器
文:基隆游太太(Echo) /
發表日期:2025-05-08

Photo by guillepozzi on Unsplash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我處理得很好,我很努力了,但還是,還是……*︵︶#&︿︶#&*$%@。」
我的媽啊,繼妳的告別式之後,我又再一次在老公之外的人面前失控、崩潰大哭,這一次是在身心科診所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話說得語無倫次,才發現……抱歉,我還是沒有衛生紙。
「沒關係,妳慢慢說……。」醫生平靜地遞來一包衛生紙。
生命的流轉宛若四季,面對死亡帶來的悲傷,理論上是該慢慢代謝、復原,但,很明顯地,我的低潮已經嚴重影響生活,甚至有些日子,老公下班回家時我還躺在床上,沒有起身活動的念想。對於我的情緒,他雖然願意陪伴,但顯得無奈、也無助。
我真的一點也不勇敢,只是因為意識到這樣下去可能會換我死掉,只好逼自己正視「悲傷遠超過正常喪親反應」這回事。我求助於身心科,除了服藥,也進行心理治療,第一次晤談就哭得唏里嘩啦。醫生看起來很鎮定,我想,他應該見慣了這樣的大風大浪,我只是哭泣而已,應該……算是小case吧。
「媽媽對你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醫生開門見山地問了這個問題,我陷入深深思索。
妳是一個很單純的家庭主婦,職涯成就不外乎養育了三個孩子。從我有記憶以來,妳就像空氣、陽光、水,一直存在於我的左右,坦白說,其實我從來沒有想過,「媽媽」這個角色是會消失的。
妳那個世代,有許多媽媽都是全職家庭主婦,大概也是因為人生都奉獻給了家庭,這些媽媽熱愛以丈夫事業或孩子成就來分辨高低勝負。記憶中有許多場景,她們有的像孔雀那樣,搖著屁股把孩子當成華麗的羽毛展示;有的像選秀節目評審那樣,不顧別人有沒有參賽意願,就把每位選手秤斤論兩、品頭論足。
身為次女,上有成績優異的姊姊、下有調皮搗蛋的弟弟,從小我就得學會在夾縫中求生存。小小的我,其實很渴望妳也跟他們一樣,翹著屁股對別人說「我女兒真的很棒」。
不過,無論別人怎麼評價妳的小孩,妳都是笑咪咪地說:「哎呀,小孩愛幹啥就幹啥,沒什麼好說。」私底下,妳告訴我們,妳書念不多,聽多講少比較好。
我不喜歡妳這樣,心裡總想,如果我再厲害一點,妳就不必再那麼謹小慎微,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我不是能夠傳宗接代的兒子,也沒有出眾的外貌、優秀的成績,更沒有令人稱羨的年薪、堪稱金飯碗的職業,無法滿足妳那一代對於「好孩子」的定義。至於個性嘛,說好聽是鬼靈精怪,說白了就是叛逆,無法常伴膝下,當個乖巧溫潤的孩子。
直到進了財經雜誌工作,情況改變了。我終於推翻外人「念中文系肯定會餓死」的訕笑,證明寫字真能養活自己,而且,每個人都可以在便利商店買到雜誌,上頭白紙黑字印著我的名字。那些孔雀開始對妳說:「妳女兒很厲害喔!」而妳還是一如往常地說:「她呀,愛寫就去寫啦。」雖然妳總是叨念,說我這份工作薪水不高、工時很長,又常常一個女孩子到國外出差,太危險了,不好,還是趕快嫁人比較重要,又擔心脾氣這麼差,會不會沒人敢娶我(無限輪迴)。但是,每個禮拜三的雜誌出刊日,妳與爸爸總是興致高昂地翻開雜誌,看看我這期寫了幾篇文章,並且仔細閱讀那些妳肯定看不懂的產業脈動與投資訊息。
一年、兩年、三年……我從菜鳥助理慢慢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資深記者,我漸漸知道,打從妳生了我的那一天起,妳就是我的頭號粉絲,不管我做了什麼事情,妳嘴巴上碎碎唸,但身體還是誠實的來替我「按讚」。只是我還沒建立起自己的信心、還沒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以前感覺不到。
那時候很流行一句話:「如果有人給你一個火箭上的座位,別問位置在哪,上去就對了。」我應該算是忠實的實踐者吧(笑),我愈發起勁地奔跑,在十年內把檯面上最優秀的財經媒體都走過一輪,開心地與妳分享我遇到了哪些大人物、我的薪水調整幅度,我想,再跑快一點、只差一點點,也許我就能坐上火箭裡的最後一個位置,一飛沖天宇宙翱翔,妳會更開心,也更安心。這樣的念頭或許很膚淺,但我千真萬確因此而努力在社會上拚搏。
但妳離開了,我失去最盲目的頭號粉絲。
說來有點羞恥,出社會工作後,我還是經常帶著妳做的便當去公司當午餐,直到後來應酬餐敘比較多了,才告訴妳不用再幫我準備了。每個不眠趕稿後的清晨,抑或經痛難耐的夜晚,妳也會從廚房端出一盤飄著麻油香的荷包蛋,或是蒸得熱騰騰的包子饅頭,全都是妳親手做的。
我可以全力衝刺事業,是因為妳永遠在背後支撐著我,而今這股支撐的力量不復存在,我連往前邁出一小步的力量都沒了,誰還在意天殺的火箭?
我一邊哭,一邊回答醫生的問題:「媽媽……是我的穩定器。」
然後我的鼻涕就直直滴出來流到嘴巴裡頭,看起來一定醜到爆,我在心裡罵了一百萬次髒話,想著雖然希望不要再崩潰了,但如果有下次,X!我一定要記得帶衛生紙。
►►本文摘自:《失去妳以後,我也成為了媽媽》
【 延伸閱讀 】
EPUB
失去妳以後,我也成為了媽媽
電子書 NT$ 280
紙本書 NT$ 400
本期內容簡介
沉重只要被看見,就會輕一點!
謝謝游太太願意寫出來,讓失去至親至愛處於孤獨的人,能被光灑亮。
—————
「告別妳的那天,悲痛像是強烈颱風,我以為那就是傷心的最高級了。
然而,悲傷的終點到底在哪裡?」
這不是一本積極向上的勵志書,而是在沒有媽媽的世界裡生存的故事。
這是面對至親離開的個人經驗,卻普遍而真實。
作家「基隆游太太」幾年前遭遇喪母,情緒低落的她因而離開職場,所幸透過旅行重新找回幽默感,也鼓起勇氣成為一位母親。
她陸續在臉書分享心路歷程 ,意外收到許多朋友 及粉絲的回饋, 發現大家似乎有著類似的疑問:還沒走出悲傷的自己,是否過於脆弱?為什麼別人看起來這麼堅強?
沒有媽媽的日子裡,她最想念的,反而是一些平凡至極的場景,無論發生什麼快樂或悲傷的事,她都會想:「啊,好想跟媽媽說啊。」這些念頭,成為她找到安慰與指引的處方。
本書就像一封女兒無法寄給媽媽的情書,以詼諧又溫暖的口吻,訴說失去至親以後,仍要繼續生活的心情片段,細膩、瑣碎卻深刻,淚中帶 笑、笑中藏淚。她與讀者分享:悲傷沒有期限、沒有標準答案,也許悲傷不會離開,但可以變得溫柔——提醒我們,曾經擁有過多麼珍貴的愛與牽絆。
面對「失去」,我們永遠沒有準備好;
關於「愛與修復」,我們永遠在路上。
—————
失去母親的基隆游太太說:
妳離開了,我失去最盲目的頭號粉絲。
妳都死掉了,我真的有資格繼續快樂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嗎?
懷孕生子的基隆游太太也說:
成為母親的第一年並不好過,像是把自己放到果汁機裡面絞碎了,再倒出來重新灌模鑄型,雖然還是同一個我,但內裡已經渾然不同。
我不知道,多年後自己也成為母親之後,會愛上「媽媽」這份工作。
更分享喪母筆記給處於孤獨的你:
悲傷從來不會按照劇本走,而是會在你最沒防備的時候突襲你。這很正常,有些日子就是爛透了。
根據統計,多數喪母成員會罹患程度不一的「母親節過敏症」,主要症狀是看到別人媽媽還在就覺得刺眼,每年五月是大規模流行期間,尤其避免接觸康乃馨等物品。
當你累到崩潰時,請對著空氣說:「媽,妳當年是不是也想揍我?」她一定會笑著說:「當然,你活該。」如果你真的累到不行,請尋求幫助,媽媽當年可能沒喊累,但你不需要重蹈覆轍,沒有人規定你要當超人。
這不是告別,而是一種全新的陪伴方式。媽媽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出現在你面前,但她的愛已經變成你的一部分,繼續留在你的生命裡,成為你的力量。
【各界熱烈推薦】
大師兄|接體員、作家
石舫亘|一起網路科技創辦人
主動脈醫師|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
宅女小紅|媳婦燈塔
羊咩老師|新北市南山中學國文科教師
朱為民|臺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吳若權|作家
林維君|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心之整理對話學院創辦人
柚子甜|心靈作家
荔枝小姐|親子KOL、專欄作家
烏恩慈(烏烏醫師)|婦產科醫師
劉雲英|作家
潔媽|作家
Gary Tung|雋荖廚房
Lu & Chi|下班女子的討好人生
(依姓名筆畫排序)
【感動推薦】
「親人的離開是一生的潮濕,我們依舊笑,依舊過日子,然後在某個措不及防的瞬間又被思念偷襲——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笑中帶淚,在晴天返潮的真情書。」——羊咩老師|新北市南山中學國文科教師
「在臨床工作中,我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進入喪親者的故事中,但Echo卻是在喪母之後點點滴滴的生命經驗中,將發自內心深處的低吟與低吼,化作文字,重新梳理自己在傷痛中的療癒歷程。
相信所有經歷喪親之痛的人,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依靠,發現失去至親的痛,原來並不孤單、並非獨自承受;所有『喪母俱樂部』的成員,都在閱讀中,找到共鳴,相互為伴。」——林維君|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心之整理對話學院創辦人
「這是一本帶著哭點、讀來詼諧又細膩的書。作者用幽默坦率的筆調,寫下從失去母親到自己也成為媽媽的心路歷程。讀著讀著,可能會鼻酸,也可能會心一笑。
作者從一開始的巨大悲傷,到自己也成為媽媽後,才發現心裡有好多話想跟媽媽分享,有關當媽的心情。雖然媽媽已經不在,卻找到媽媽所傳承的力量,明白了:『這不是告別,而是一種全新的陪伴方式。媽媽或許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出現在面前,但她的愛已經變成你的一部分,繼續留在你的生命裡,成為你的力量。』」——潔媽|作家
「讀的時候很心疼,又帶點幽默的笑。療傷的路很孤獨,而謝謝游太太願意寫出來,讓自己和同樣孤獨的人被光灑亮。沉重只要被看見,就會輕了一點。我們讀了文字,心中的傷口也會被溫柔上藥。」——柚子甜|心靈作家
「我一開始以為這本書會是母女間的智慧警語回憶錄,或要準備很多面紙才能讀完的悲傷平復工具書,但都不是。作者筆觸平易近人、細膩而深刻。母親爲她的生命留下的記憶紅利可以綿延、可以複製、可以再造及不斷創新,在她與家人的世界裡。」——石舫亘|一起網路科技創辦人
「基隆游太太不像基隆那麼多雨,有一枝淡筆專寫濃情。即使悲傷至極,也不忘自我調侃,本想與她同聲一悲,不料又讓我把淚逼回眼眶裡,笑了,笑到飆淚。」——劉雲英|作家
「在育兒的時間縫隙中,發了瘋似追完這本書。同為女兒、母親,游太太的文字讓我哭了又笑,笑了又哭。可惡,實在太多讓人產生共感的地方了,可以這樣玩弄讀者的淚腺嗎?
面對生命裡遭逢的重大創傷,游太太選擇直球對決,把傷口打開來看個仔細,再佐以真切的文字紀錄下這一切。感謝她過人的勇氣,才有這本精彩的作品誕生。我想,在打下那些動人文字的瞬間,游太太也正在走向屬於自己的治癒之旅吧。(最後想說,雖然書裡游太太常說想殺夫,可是她每次描述游先生還是充滿粉紅泡泡啊!)」——荔枝小姐|親子KOL、專欄作家
「從她還是朱小姐,到後來變成游太太、游媽媽,我跟這位小姐相識已經將近十年,然後在這幾年因為她生了龍哥,我也莫名其妙的變成乾阿爸。用幽默來掩飾內心的恐懼一向是她的特長,關於她出了這本紀念母親的書,我真的只能說這個人腦袋到底都裝了什麼!
這是一本讓你看了會哭會笑的書,強力推薦你來看看,有笑有淚,也有很白痴的一面,至於我說的是什麼,等你好好閱讀這本書之後,就會找到答案。」——Gary Tung|雋荖廚房
謝謝游太太願意寫出來,讓失去至親至愛處於孤獨的人,能被光灑亮。
—————
「告別妳的那天,悲痛像是強烈颱風,我以為那就是傷心的最高級了。
然而,悲傷的終點到底在哪裡?」
這不是一本積極向上的勵志書,而是在沒有媽媽的世界裡生存的故事。
這是面對至親離開的個人經驗,卻普遍而真實。
作家「基隆游太太」幾年前遭遇喪母,情緒低落的她因而離開職場,所幸透過旅行重新找回幽默感,也鼓起勇氣成為一位母親。
她陸續在臉書分享心路歷程 ,意外收到許多朋友 及粉絲的回饋, 發現大家似乎有著類似的疑問:還沒走出悲傷的自己,是否過於脆弱?為什麼別人看起來這麼堅強?
沒有媽媽的日子裡,她最想念的,反而是一些平凡至極的場景,無論發生什麼快樂或悲傷的事,她都會想:「啊,好想跟媽媽說啊。」這些念頭,成為她找到安慰與指引的處方。
本書就像一封女兒無法寄給媽媽的情書,以詼諧又溫暖的口吻,訴說失去至親以後,仍要繼續生活的心情片段,細膩、瑣碎卻深刻,淚中帶 笑、笑中藏淚。她與讀者分享:悲傷沒有期限、沒有標準答案,也許悲傷不會離開,但可以變得溫柔——提醒我們,曾經擁有過多麼珍貴的愛與牽絆。
面對「失去」,我們永遠沒有準備好;
關於「愛與修復」,我們永遠在路上。
—————
失去母親的基隆游太太說:
妳離開了,我失去最盲目的頭號粉絲。
妳都死掉了,我真的有資格繼續快樂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嗎?
懷孕生子的基隆游太太也說:
成為母親的第一年並不好過,像是把自己放到果汁機裡面絞碎了,再倒出來重新灌模鑄型,雖然還是同一個我,但內裡已經渾然不同。
我不知道,多年後自己也成為母親之後,會愛上「媽媽」這份工作。
更分享喪母筆記給處於孤獨的你:
悲傷從來不會按照劇本走,而是會在你最沒防備的時候突襲你。這很正常,有些日子就是爛透了。
根據統計,多數喪母成員會罹患程度不一的「母親節過敏症」,主要症狀是看到別人媽媽還在就覺得刺眼,每年五月是大規模流行期間,尤其避免接觸康乃馨等物品。
當你累到崩潰時,請對著空氣說:「媽,妳當年是不是也想揍我?」她一定會笑著說:「當然,你活該。」如果你真的累到不行,請尋求幫助,媽媽當年可能沒喊累,但你不需要重蹈覆轍,沒有人規定你要當超人。
這不是告別,而是一種全新的陪伴方式。媽媽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出現在你面前,但她的愛已經變成你的一部分,繼續留在你的生命裡,成為你的力量。
【各界熱烈推薦】
大師兄|接體員、作家
石舫亘|一起網路科技創辦人
主動脈醫師|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
宅女小紅|媳婦燈塔
羊咩老師|新北市南山中學國文科教師
朱為民|臺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吳若權|作家
林維君|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心之整理對話學院創辦人
柚子甜|心靈作家
荔枝小姐|親子KOL、專欄作家
烏恩慈(烏烏醫師)|婦產科醫師
劉雲英|作家
潔媽|作家
Gary Tung|雋荖廚房
Lu & Chi|下班女子的討好人生
(依姓名筆畫排序)
【感動推薦】
「親人的離開是一生的潮濕,我們依舊笑,依舊過日子,然後在某個措不及防的瞬間又被思念偷襲——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笑中帶淚,在晴天返潮的真情書。」——羊咩老師|新北市南山中學國文科教師
「在臨床工作中,我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進入喪親者的故事中,但Echo卻是在喪母之後點點滴滴的生命經驗中,將發自內心深處的低吟與低吼,化作文字,重新梳理自己在傷痛中的療癒歷程。
相信所有經歷喪親之痛的人,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依靠,發現失去至親的痛,原來並不孤單、並非獨自承受;所有『喪母俱樂部』的成員,都在閱讀中,找到共鳴,相互為伴。」——林維君|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心之整理對話學院創辦人
「這是一本帶著哭點、讀來詼諧又細膩的書。作者用幽默坦率的筆調,寫下從失去母親到自己也成為媽媽的心路歷程。讀著讀著,可能會鼻酸,也可能會心一笑。
作者從一開始的巨大悲傷,到自己也成為媽媽後,才發現心裡有好多話想跟媽媽分享,有關當媽的心情。雖然媽媽已經不在,卻找到媽媽所傳承的力量,明白了:『這不是告別,而是一種全新的陪伴方式。媽媽或許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出現在面前,但她的愛已經變成你的一部分,繼續留在你的生命裡,成為你的力量。』」——潔媽|作家
「讀的時候很心疼,又帶點幽默的笑。療傷的路很孤獨,而謝謝游太太願意寫出來,讓自己和同樣孤獨的人被光灑亮。沉重只要被看見,就會輕了一點。我們讀了文字,心中的傷口也會被溫柔上藥。」——柚子甜|心靈作家
「我一開始以為這本書會是母女間的智慧警語回憶錄,或要準備很多面紙才能讀完的悲傷平復工具書,但都不是。作者筆觸平易近人、細膩而深刻。母親爲她的生命留下的記憶紅利可以綿延、可以複製、可以再造及不斷創新,在她與家人的世界裡。」——石舫亘|一起網路科技創辦人
「基隆游太太不像基隆那麼多雨,有一枝淡筆專寫濃情。即使悲傷至極,也不忘自我調侃,本想與她同聲一悲,不料又讓我把淚逼回眼眶裡,笑了,笑到飆淚。」——劉雲英|作家
「在育兒的時間縫隙中,發了瘋似追完這本書。同為女兒、母親,游太太的文字讓我哭了又笑,笑了又哭。可惡,實在太多讓人產生共感的地方了,可以這樣玩弄讀者的淚腺嗎?
面對生命裡遭逢的重大創傷,游太太選擇直球對決,把傷口打開來看個仔細,再佐以真切的文字紀錄下這一切。感謝她過人的勇氣,才有這本精彩的作品誕生。我想,在打下那些動人文字的瞬間,游太太也正在走向屬於自己的治癒之旅吧。(最後想說,雖然書裡游太太常說想殺夫,可是她每次描述游先生還是充滿粉紅泡泡啊!)」——荔枝小姐|親子KOL、專欄作家
「從她還是朱小姐,到後來變成游太太、游媽媽,我跟這位小姐相識已經將近十年,然後在這幾年因為她生了龍哥,我也莫名其妙的變成乾阿爸。用幽默來掩飾內心的恐懼一向是她的特長,關於她出了這本紀念母親的書,我真的只能說這個人腦袋到底都裝了什麼!
這是一本讓你看了會哭會笑的書,強力推薦你來看看,有笑有淚,也有很白痴的一面,至於我說的是什麼,等你好好閱讀這本書之後,就會找到答案。」——Gary Tung|雋荖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