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超人」成為病人

文:謝其濬 / 發表日期:2024-11-13
讓南迴,不再「難回」
 
南迴基金會跟南迴協會的淵源很深。徐超斌當年決心推動南迴建院時,便是將籌備處設在協會之下,而基金會成立所需的資產,也是由協會捐贈。
 
南迴基金會跟南迴協會,是徐超斌守護偏鄉的左右手。基金會以醫療服務為切入點,但是在地鄉親的健康問題不只來自生理,還有心理、家庭、社會等面向,就需要協會提供社會服務,才能真正落實全人照護的理念。
 
兩者雖然功能互補,但業務上並沒有太多直接的交集。不過,隨著基金會的「多元照護模式」(整合居醫、居護、居服三方),結合居家醫療與長照服務,便促成基金會和協會更緊密的合作。
 
從現實面的執行考量,兩者都由徐超斌創辦,核心理念都是造福南迴,團隊成員又彼此熟悉,基金會專心做醫療服務,由協會支援長照服務,如此分工合,
可以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南迴協會原是孕育基金會的搖籃,如今又成為基金會推動南迴行動醫療計畫不可或缺的夥伴。
 
有時候,徐超斌還是會想起創立協會之初的前三個月,當時為了度過財務難關,他連貸款申請書都寫好了。然而,山窮水盡時,總是有貴人出現,及時救援。
 
南迴協會能走到今天,也是善的力量的集結。或許,這正是所謂的「吸引力法則」:當你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徐超斌的心願,就是期盼有一天,南迴不再「難回」,而是創造「難忘回憶」的地方。
 
改變的契機,就從播下一枚希望的種子開始。只要用心耕耘,終有一天會長成遮風蔽雨的大樹。
 
在台東池上伯朗大道,有一棵「金城武樹」,吸引無數遊客朝聖;在南迴線上,則有一棵「超人樹」,模樣樸實無華,但是根扎得很深,默默為故鄉的子民指引回家的方向。
 

愛,是我們出發的地方
 
蓊鬱山林間,大竹溪上,有一座土坂吊橋。紅色橋身,綠色保護網,灰白橋頭上,刻有排灣族圖騰——陶壺與百步蛇。
 
有一次,媒體為徐超斌拍影片,安排他穿著白袍,戴著聽診器,緩步走上吊橋。他從橋的這一端,走向另一端。他拿出聽診器,貼近了吊橋的扶手,彷彿聆聽著部落的心跳。
 
醫師是座橋,橋的兩端,是健康與疾病,是療癒與衰亡,是生與死。偏鄉的居民——年邁、體弱、行動不便——眼前有著跨不出去的鴻溝,徐超斌便為他們搭橋。他說著他們熟悉的族語,耐心引領他們走出每一步,從臥房到客廳,從屋內到戶外,從病人成為健康的人。
 
要搭建這座橋,並不容易。作為南迴行動醫療的倡議者,一路走來,徐超斌遭遇過各種嘲諷與質疑,很多人檢視他是否出於私心,會不會半途而廢。時間證明,徐超斌是抱著無私、利他的心從事偏鄉醫療,在經歷了各種打擊後,他始終沒有放棄,堅持至今。
 
慶幸的是,他不是孤軍奮戰。徐超斌對偏鄉醫療的付出,號召了眾多支持者,包括董事會成員、工作團隊、捐款者、民間人士,他們願意陪他圓一個大夢,完成守護南迴偏鄉醫療的理想。
 
如今,徐超斌距離目標愈來愈近。隨著居護所、診所設立,以多元照護模式,整合居家醫療和長照,將醫院等級的醫療照護送到病人家中, 或許不是醫院模式,卻更有利於未來的永續經營。
 
打造一座永續經營的醫療燈塔,才能持續不斷,將光照進偏鄉看不到的角落。
 
光的能量,來自巫醫外婆提點他的「感同身受」,來自一個太陽之子對家鄉的愛。
 
「愛,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而是我們出發的地方。」是徐超斌自己想出來的句子,也是他最真實的告白。
 
南迴行動醫療機構是他為家鄉搭建的橋,而他為了這座橋,已經奮鬥了很久。他帶著愛出發,也將帶著愛和帥氣,抵達目標。

 
►►本文摘自:《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超人醫師徐超斌 × 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醫療點亮偏鄉

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超人醫師徐超斌 × 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醫療點亮偏鄉
電子書 NT$ 315
紙本書 NT$ 450
本期內容簡介
有一群人勇敢展開漫長的旅程,
歷經近15載,一步一腳印前進部落共建南迴未來醫療願景。
這是南迴基金會的起點。
當年風華正茂的徐超斌醫師,起心動念想要回到故鄉:
為部落和族人,打造醫療照護網絡開始。
一路陪伴他的好友、支持者、族人、病人與家屬,共同攜手努力。
從2019年成立「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從0到1,開展居家護理服務,
到2023年6月成立「南迴診所」。

南迴公路很漫長,對生病的居民而言宛若寂寞的道路,
對徐超斌醫師和南迴基金會夥伴們來說,
他們打定主意要用愛和無私的奉獻,將南迴公路變成一條愛的大道。

今日的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醫療」模式,發展「在宅醫療」,
除了定點門診,更全力推動居家醫療,並且未來邁向「多元照護」
改善在地鄉親就醫不便的問題,也正好趕上了在宅醫療的新浪潮。
 每一段歷程、每一次的里程碑,都展現出眾志成城的感人力量。
這份充滿愛與感動的故事,值得與眾人分享,並散播出去!

    這本書完整集結「南迴基金會」如何從基金會的成立初期,徐超斌醫師和團隊夥伴,面對艱鉅的困境和挑戰,推動「南迴行動醫療計劃」,為偏鄉的鄉親們打造完善的醫療服務。從一個人(徐超斌醫師)的夢想開始,到一群人(南迴基金會夥伴、董事、支持者),持續不懈付出和勇氣,為台灣偏鄉醫療帶來嶄新樣貌,他們相信,終將實現「在地老化,在地終老」的願景。

本書特色
*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敘述「南迴基金會」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帶來改變的故事。
*全方位訪談支持者,看他們如何共同守護偏鄉醫療,展現臺灣民間的公益力量。
*看見臺灣創新醫療的服務模式,「南迴模式」為臺灣偏鄉醫療提供新方向。

本書簡介

 把療癒的光 照進南迴偏鄉 

徐超斌是台東土坂部落排灣族人。在臺北醫學大學(原臺北醫學院)求學時,便立志未來要回到家鄉服務。畢業後,經歷了台南奇美醫院的洗禮後,他履行了對自己的承諾,成為達仁鄉衛生所的醫師,站在第一線上為鄉親服務。

他深刻體認偏鄉醫療資源匱乏,增開了夜間門診、假日門診,並親自開車做巡迴醫療,一個月曾工作四百小時,「超人醫師」的名號不脛而走。中風之後,即使行動不便,徐超斌依然堅守醫師崗位。

他的「超人」事蹟逐漸流傳開來,感動了許多人。為了支持他改變偏鄉醫療的困境,促成他在2012年成立了「南迴基金會籌備處」,並於2019年正式成立「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基金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籌建南迴醫院。

「徐醫師,南迴醫院什麼時候才會蓋好?」在地鄉親追問,建院喊了這麼久,為何至今還是只聞樓梯響。南迴建院是他的初衷,但是他如今不得不考慮,在病患數、醫護人力都不足的前提下,南迴醫院能夠撐多久?蓋醫院是提升偏鄉醫療資源的唯一處方嗎? 

◆ 計畫必須改變 夢想實現前的轉折 

南迴基金會董事長李靜蘭,是徐超斌醫師就讀臺北醫學院時的學姐,也是他的「非常家人」。在南迴診所開業的台北記者會上,當徐超斌手持麥克風,一字一句,訴說起他投身南迴醫療的心路歷程時,南迴基金會董事長李靜蘭在他身邊,全程幫忙拿著講稿,神色柔和,陪伴他唸完全文。

意外成為基金會董事長的李靜蘭,在第一場董事會上,就遇上難題。經過漫長的討論,董事會決議暫緩興建南迴醫院。這個結果,徐超斌難以接受。一方面,李靜蘭認為董事們的顧慮沒有錯,醫院開業後,如果持續嚴重虧損,最後必然走上倒閉的宿命;另一方面,李靜蘭希望能夠積極找出解方。

李靜蘭找來了兩位北醫的校友——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醫療品質部副部長謝文祥來助陣,除了促成義大醫院的醫療支援,謝文祥的加入,更為基金會的南迴行動醫療計畫,有了更明確的方向。李靜蘭觀察,即使董事會決議暫緩建院,徐超斌對蓋醫院還是抱著期待,只是他也體認,自己必須務實,南迴行動醫療才能走得久遠,「基金會計畫的轉變,也是徐超斌的改變。」

◆ 一群人 促進南迴醫療的實踐

回應南迴地區在地醫療需求,南迴醫療計畫的首部曲,就是2021年8月成立了「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附設居家護理所」。「居護所的成立,宣告超人醫師回來了」,不僅是徐超斌個人回到家鄉服務,也帶著南迴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工作團隊一起回來,將在這裡落地生根,照顧社區每個人的健康,實現「在地老化,在地終老」的理想。

南迴醫療計畫的第二部曲「南迴診所」,以定點門診和居家醫療為兩大服務主軸。以倉庫改建的診所,一樓規劃為候診、掛號、藥局、門診、治療室等空間,二樓則為南迴診所及居護所的辦公室。

現任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則讚許南迴診所的成立,將帶領台灣打開新的醫療模式,不僅是定點診所,還要提供居家醫療、居家照護,「徐醫師原本的夢想是開一家醫院,現在他把醫院的圍牆打開,深入社區。」

在愛與關懷的初衷下,南迴行動醫療計畫將繼續走下去。病人走不過來的路,由醫護人員走過去,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 

◆ 帶著愛出發 終將帥氣抵達目標

醫師是座橋,橋的兩端,是健康與疾病,是療癒與衰亡,是生與死。偏鄉的居民——年邁、體弱、行動不便——眼前有著跨不出去的鴻溝,徐超斌便為他們搭橋。他說著他們熟悉的族語,耐心引領他們走出每一步,從臥房到客廳,從屋內到戶外,從病人成為健康的人。

慶幸的是,他不是孤軍奮戰。徐超斌對偏鄉醫療的付出,號召了眾多支持者,包括董事會成員、工作團隊、南迴協會夥伴、出錢出力的支持者,他們願意陪他圓一個大夢,一起守護南迴偏鄉醫療的理想。

南迴行動醫療是他為家鄉搭建的橋,而他為了這座橋,已經奮鬥了很久。他帶著愛出發,也將帶著愛和帥氣,抵達目標。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