繾綣珊瑚與海,觸見柔韌與無限可能 | 珊瑚媽媽 陳映伶
文:陳鈺潔;圖:臺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 /
發表日期:2023-07-31

臺灣四面環海,除了潛水愛好者,鮮少人知道這裡受益於洋流與地理位置,珊瑚資源多樣豐富,周遭的珊瑚種類占全世界三分之一。珊瑚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珊瑚礁孕育出魚蝦蟹貝可躲藏的空間,海洋又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生物一生或於生命的特定時期都悠遊於此,因此珊瑚又有海底熱帶雨林的美稱,肩背建立生物多樣性與完整循環的孕育使命。
然而,珊瑚本身是敏感脆弱的動物,對海溫變化敏感,海溫一旦超過30度,珊瑚身上的共生藻就會離開不再供給營養,形成「珊瑚白化」,接下來牽一髮動全身,海洋生態形同走在即將失衡的鋼索上。珊瑚白化日重的狀況下,居於陸地,仰賴海洋的人類對生態影響無疑重大,有一群人著手利用九孔池復育出一片珊瑚的海洋花園,她是被稱呼為「海天使」,別名「珊瑚媽媽」的臺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秘書長陳映伶。
躍入海中,觸見嶄新可能
從平凡的家庭主婦到復育珊瑚的推手,一切都從學習潛水開始。映伶笑稱自己是個空巢期的媽媽,無心插柳跑去學習潛水,新手如她常得在九孔池裡練習,身體一沉,水下畫面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九孔池中的水與海相連,水泥牆降低海浪的直接衝擊,失去人工養殖的功能後,意外成為海洋生物的中途之家。只能靠氣瓶下潛的短暫時間裡,她看見小丑魚游泳、珊瑚礁中的小螃蟹在招手,一片悠遊自在的風景,「我好希望我是魚」陳映伶微笑說道。
原來海平面之下,海拔負數的世界裡,生命有另一種樣貌。而後從潛水教練們的分享中得知,三十年前臺灣外海比小小的九孔池內還漂亮,她開始傻傻地想,這裡有這麼好的環境,那麼把珊瑚插枝「種」在這裡,成為一片花園後,珊瑚再移植到自然的海洋當中吧!
伸出觸手,擁抱所有可能
這份聽來天真的想法,就這麼推搡著陳映伶跑去租下第一口九孔池,就這麼展開珊瑚復育之旅的首航。一開始與潛水教練們合作,一塊一塊石頭地搬,在池裡搭建基座。接下來由海洋科系的專業人員加入,接手「種珊瑚」的工作,他們選擇最容易分株的枝狀珊瑚,一枝珊瑚上有許多珊瑚欉,固定後就能自我生長,平均一年成長10到15公分,上下左右就能發展成一簇簇豐美的珊瑚。
八年下來,復育規模從一口九孔池成長到三池,如今陳映伶牽著團隊嘗試在各域漁港中復育珊瑚,成效良好的成果也讓這份計劃吸引其他注重環保的企業加入,珊瑚復育開始成為ESG活動,影響力逐步擴及一般人的視野中。
映伶的計劃讓海洋保育打破傳統的說教模式,珊瑚復育可以與各種活動結合,發展出多元可能性,甚至追星粉絲也能以偶像名義,在這裡種下珊瑚。即使歷程中曾遭遇夏季海溫過高、颱風將基座打翻、缺少足以長時間在水下工作的人力等各種挑戰,映伶說每當潛入復育基地,看見水下花團錦簇的珊瑚群,就是她投身於此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生於海島,註定離不開海洋
海洋教育必須向下紮根,協會也帶領國高中社團一起下海體驗,在講師引導下,讓群魚靠近學員,到觸碰真實的珊瑚群,小朋友反應珊瑚的氣味像甘蔗,觸感有軟嫩有硬實,在海中接受不同於陸地的刺激與知識;也有學生深受啟發,大學選擇投入海洋保育的專業科系。
海洋的無窮與寬廣體現在這位「珊瑚媽媽」身上,她40歲踏上珊瑚復育的道路,50歲念完碩士班,成為孩子永續學習的榜樣,用自己的「轉彎生涯」寫下「只要不為自己設限,影響就能無邊際的展現!」
【 延伸閱讀 】
PDF
日日好日 [第24期]:觸見.慢滋味
電子書 NT$ 65
紙本書 NT$
本期內容簡介
「感官計畫」繼續前行,繼獵捕聲響、氣味和美感形貌後,本季從觸覺出發,以對談邀宴,桌邊坐進雲門舞集創始團員、金牌陶藝師、冠軍甜點師、珊瑚復育師、視障心理師、製琴師、繪本藝師,還有推行環保紙的伯樂和島內散步導覽推手,眾職人佐記憶為質地,揉進媒材,拌入相異的從業和人生經驗,共同燒塑出本季的觸覺肌理。
職人們行到半處,不約而同在經驗中提取出「慢」所帶進的精妙,滋味展於編舞家千錘百鍊的經典舞碼,或以陶藝家練土、雕塑、素燒後多次進窯等待轉化的時辰流轉,或藏於甜點與製琴職人們細手輕捻、慢工打磨的往復無限。
以感受、體會、交流為引,本季「觸見.慢滋味」,在追求快速的時代中,聯手工藝與眾師「話」開一條新路,將 「慢」為當代生活帶進的美好以文字暫留,待故事連篇開展,讓我們在時光中細品慢嚐。
昨日的傷痕,揉塑成今日的勇氣
藝術家 楊宗嘉
暗夜中的鑰匙鍛於本心,用感受走出視線之外
視障心理師 朱芯儀
化雲門滋養為綺想 《薪傳》初代舞者玩出一代編創奇遇
舞蹈家.雲門舞集創始團員 吳素君
匠人掌心細捧,慢工雕琢的琴裡樂外
製琴師 林殿崴
以職人之手,酵出西點的勁道與新意
全統西點主廚 陳星緯
當繪本成了能觸摸的形狀,原來我們可以這樣閱讀
繪本創作者 玉米辰
那些感官失去以後的事
帕奧健力國手 林亞璇•公視手語新聞主播 牛暄文•書法家 劉庭彰
繾綣珊瑚與海,觸見柔韌與無限可能
珊瑚媽媽 陳映伶
紙癡的愛物惜情,紙材精準價值再玩味
大亞紙業創辦人 李坤勇
用散步的速度,體會大稻埕的多重宇宙
島內散步執行長 邱翊
從士林出發,談女子教育與女教師
臺灣史說書人 蔡蕙頻
烘豆,是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
沛洛瑟珈琲創辦人 甘力安•康家韶
日日真(徵)心事
楊宗嘉•林亞璇•YANG•朱芯儀
職人們行到半處,不約而同在經驗中提取出「慢」所帶進的精妙,滋味展於編舞家千錘百鍊的經典舞碼,或以陶藝家練土、雕塑、素燒後多次進窯等待轉化的時辰流轉,或藏於甜點與製琴職人們細手輕捻、慢工打磨的往復無限。
以感受、體會、交流為引,本季「觸見.慢滋味」,在追求快速的時代中,聯手工藝與眾師「話」開一條新路,將 「慢」為當代生活帶進的美好以文字暫留,待故事連篇開展,讓我們在時光中細品慢嚐。
昨日的傷痕,揉塑成今日的勇氣
藝術家 楊宗嘉
暗夜中的鑰匙鍛於本心,用感受走出視線之外
視障心理師 朱芯儀
化雲門滋養為綺想 《薪傳》初代舞者玩出一代編創奇遇
舞蹈家.雲門舞集創始團員 吳素君
匠人掌心細捧,慢工雕琢的琴裡樂外
製琴師 林殿崴
以職人之手,酵出西點的勁道與新意
全統西點主廚 陳星緯
當繪本成了能觸摸的形狀,原來我們可以這樣閱讀
繪本創作者 玉米辰
那些感官失去以後的事
帕奧健力國手 林亞璇•公視手語新聞主播 牛暄文•書法家 劉庭彰
繾綣珊瑚與海,觸見柔韌與無限可能
珊瑚媽媽 陳映伶
紙癡的愛物惜情,紙材精準價值再玩味
大亞紙業創辦人 李坤勇
用散步的速度,體會大稻埕的多重宇宙
島內散步執行長 邱翊
從士林出發,談女子教育與女教師
臺灣史說書人 蔡蕙頻
烘豆,是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
沛洛瑟珈琲創辦人 甘力安•康家韶
日日真(徵)心事
楊宗嘉•林亞璇•YANG•朱芯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