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雲門滋養為綺想 《薪傳》初代舞者玩出一代編創奇遇

文:李書嫻;圖:雲門舞集、許培鴻、吳素君 / 發表日期:2023-07-31

正逢季春,穀雨之日,兩廳院戲劇廳萬頭攢動,近1,500個座位座無虛席,當第一棒鼓聲落下,幾個步伐連影,隨著陳達的歌聲「思啊想啊起…祖先堅心過臺灣,不知臺灣生做什麼款啊…」緩緩流進舞臺。月琴聲聲撥弄著一方早把《薪傳》刻進骨血裡的舞者,只是這次,不只臺上的舞者記得舞步,臺下一眾雲門舞集創始團員、初代至第七代的雲門舞者,也正隨著舞碼〈渡海〉、〈拓荒〉過至〈耕種〉的轉換,放任心緒隨著往昔記憶與臺上疊影,熱血沸騰著。
 
1978年,31歲的林懷民以心身打磨為砥,擁著一眾雲門初代舞者往新店溪畔接力彎腰、扛石、練氣吶喊,親自體驗先民勞動的體態,當時幼女才剛滿月的雲門創始團員吳素君,帶著一籃紅蛋前往探望這群「勞動」夥伴,剛到現場,就被眾人邀下石堆患難與共,孕後消退不久的身軀也化為鬼才林老師加入初版《薪傳》裡孕婦角色的發想原型。
 
「我是雲門第一個結婚、懷孕的舞者,懷胎九月仍在課堂蹦跳敲打,直到準備臨盆,快繃不住了,才進去生,小孩臍帶繞頸三圈,生了兩天才出來;說起來不可置信,生產時的痛喊,後來也被林懷民拉進錄音室原音重現,成為初期《薪傳》撕心裂肺的舞臺配音!」人母角色吃重,吳素君卻不曾停下開創的腳步,陸續為後幾代的舞者鑿開先河,「沒有前例,我在懷孕前掙扎很久,一直擔心孕後還能在雲門跳舞嗎?當時25歲總想著28應該要退休了,沒想孩子生完一切如常,到了40歲還能創立舞團。」舞者之後,受林懷民之邀成為北藝大舞蹈系創系教師,吳素君如今已自北藝大專任教授退休,輕捋時髦短髮前幾撮特意挑紅的瀏海,氣足色潤,絲毫不顯疲態,「可能老跟學生玩在一起,至今我也沒覺得自己老。」
 
吳素君喜歡形容舞臺工作為「玩」,「早期雲門的演出,總是懷抱為國為民的奮鬥氛圍,但到歐洲巡演總免不了合影,林老師打趣唸到:『帶相機?我們可不是來觀光的!』。但羅曼菲加入雲門後,讓我的心態有很大的轉變;她行事風格比較自在放鬆,也影響我想讓自己跳得更開心。爾後,幾個朋友共同成立台北越界舞團,還特別邀請編舞家為我們幾位舞者量身編舞,很認真、很專業的『玩』舞蹈,除了打破各種侷限,怎麼也想不到不惑之後,還能繼續在舞臺上跳舞。」
 
襲承雲門21年的養分,由舞者轉身編導,吳素君將巡演歐亞二十餘國、百支舞碼,逾六百多場的舞臺經驗凝於後半生精彩出手的每場演出,「先前隨雲門,多為鏡框式大舞臺編舞,後來我反而更好編導廳堂、庭園、戶外等環境劇場的演出。」為求精確,吳素君在編《豔歌行》舞前飛抵泉州,將在地梨園戲的身姿臨摹而回;舞臺六尺見方,舞者倚勾欄而舞,步行雅致細微;為求近處細緻而真,吳素君與服裝、舞臺設計精密地往返溝通,「編創《昭君出塞》時,為掌握絲質的粗細厚薄,我摸遍日本、中國和印度幾百種不同絲料;為漢唐樂府《艷歌行》的服飾,我拿了大概兩大摞書,每天與葉錦添研究色彩,討論到髮型冠飾珠翠,為求顫動的美感,還退了他精心設計的大花冠,採用全銀的古董釵鈿。」
 
戲曲的斗篷元素、五彩灧人的披帛、飄帶翻飛於吳素君巧思間,輕羅於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花神戲服外;除為美而堅持珠翠玲瓏款擺、為劇情需求加入大環綢吊,吳素君也更懂得舞臺應借景而生的魔幻虛實,「我後來結識了南管名家王心心,她數十場南管表演都出自我手,其中連著三年在金門翟山戰備坑道的南管表演,還要避開漲潮的演出尤為特別。」王心心乘船由遠而近,從坑道口演奏南管緩緩而入,天然山坑回彈出的餘音繚繞不絕,岸邊群眾莫不屏息,真切呼應主題『百鳥歸巢入翟山』的滿山壯闊。
 
「遊園」、「借景」、「清音」、「漫舞」、「品花」、「敘話」概括了吳素君近年生活的總和,也可視為她何能舞而優則導的長年基底,「不管杭州、蘇州還是印度,為戲場勘、采風,我都覺得是在玩。對我來說,能在玩樂裡工作,即是最理想的生活!」話到嘴邊,吳素君話鋒一轉,認真說起對「戲」與「舞」雙生相伴的見解,「好的編舞家應活用編創,最大程度結合舞者身體的彈性;而在戲裡,舞則為了讓戲順利推展而生。如花神,我盡量不讓舞蹈搶過主角風頭。如與心心合作,我也讓她的表演盡量純粹,編入太多形式,反會掩蓋表演者的光芒!」
 
循話而往,話題繞回了雲門,「林懷民最初剛從美國返臺,一場 「美新處」(USIS)演說,聽得滿場觀眾淚流滿面,會後當即決定要為當時未有專業舞團的臺灣做點事!」吳素君10歲練身習舞、15歲登赴電視群星會、大學遇國學大師俞大綱啟發,精讀詩詞歌賦,1973年受林懷民邀約擔任主要舞者,參與「雲門舞集」創建,「前期我們沒什麼地方排練,連練舞的錄音機都是友人相贈,從蔡瑞月、蘇淑慧舞蹈社到處借場地排舞,直到在信義路巷子的麵店樓上租了個十餘坪大的空間才得以安生。」歲月靜好,練舞之餘,吳素君與方二十出頭歲的團員們常浴於午後海邊,「跳到汗流浹背,我們就跳進海邊游泳,邊游邊想創團名稱。」話也話不完的流金歲月裡,藏著經太陽燒灼,耀眼無比的青春風華。
 
好奇面前這位創始團員如何看《薪傳》和第八代舞者,「我覺得雲門的舞有個好處,許多舞碼即使巡迴,了不起十場結束,但林老師的作品透過百餘場演出,越修越好,精緻感與飽滿度就會出來。」
 
話行至此,吳素君興奮地雙眼放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比起我們的土法煉鋼,學生一代比一代強,環境造就不同的文化累積,每個舞者身體產生的質地也就不一樣。」
 
代代《薪傳》舞者多出自吳素君課堂,「好的舞者所有感官都要搭配運用,接觸即興裡,舞者的默契都建立在身體與身體的接觸,你的身姿、吐納,許多技巧性的保護也都需要感官訓練。」吳素君飲了口茶,愜意探身,把眼光放回自身演出《薪傳》當時,「舞者上了舞臺總是奮不顧身,但每跳一次就死一次的拼勁讓我覺得不對勁,後面才體悟舞者有時應跳出來創造層次和收放。 」「跳了幾十回,原以為自己很會跳了,但大概100場以後才驚覺,我真的懂舞蹈表演了!」
 
戲劇廳裡的《薪傳》終走過「柴船渡烏水,唐山過台灣」的艱辛,舞者踏向紅綢飛舞、漫天碎亮的〈節慶〉橋段,身穿藍布衫,腰綁紅巾的舞者正揮舞著彩帶,舞於獅頭和董陽孜手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墨筆之間,「還記得剛剛的彩帶舞嗎?外婆也有跳過喔!」走出劇院,吳素君的女兒牽起兒子,生動聊起這齣母親排練千百回的經典舞作,試圖讓這α世代能在未來憶起當刻仍有鮮明記憶;而遠在日本,結束午後宴遊的吳素君也正等在電話那頭,即使趕不回觀賞這第45年登臺的《薪傳》,但每場排練的奮力奔馳與吶喊她盡數在場,每位從課堂走進《薪傳》的舞者猶如她的孩子,「沒有永遠的現代或傳統,只要是好的東西,就會留下——經過編舞家之手,以及孩子們一流的肢體演繹,就能成就一支接著一支,以舞相傳的新當代。」

舞蹈家.舞臺編導.雲門舞集創始團員 吳素君 (攝影:張界聰)


 


日日好日 [第24期]:觸見.慢滋味
電子書 NT$ 65
紙本書 NT$
本期內容簡介
「感官計畫」繼續前行,繼獵捕聲響、氣味和美感形貌後,本季從觸覺出發,以對談邀宴,桌邊坐進雲門舞集創始團員、金牌陶藝師、冠軍甜點師、珊瑚復育師、視障心理師、製琴師、繪本藝師,還有推行環保紙的伯樂和島內散步導覽推手,眾職人佐記憶為質地,揉進媒材,拌入相異的從業和人生經驗,共同燒塑出本季的觸覺肌理。
職人們行到半處,不約而同在經驗中提取出「慢」所帶進的精妙,滋味展於編舞家千錘百鍊的經典舞碼,或以陶藝家練土、雕塑、素燒後多次進窯等待轉化的時辰流轉,或藏於甜點與製琴職人們細手輕捻、慢工打磨的往復無限。
以感受、體會、交流為引,本季「觸見.慢滋味」,在追求快速的時代中,聯手工藝與眾師「話」開一條新路,將 「慢」為當代生活帶進的美好以文字暫留,待故事連篇開展,讓我們在時光中細品慢嚐。

昨日的傷痕,揉塑成今日的勇氣
藝術家 楊宗嘉

暗夜中的鑰匙鍛於本心,用感受走出視線之外
視障心理師 朱芯儀

化雲門滋養為綺想 《薪傳》初代舞者玩出一代編創奇遇
舞蹈家.雲門舞集創始團員 吳素君

匠人掌心細捧,慢工雕琢的琴裡樂外
製琴師 林殿崴

以職人之手,酵出西點的勁道與新意
全統西點主廚 陳星緯

當繪本成了能觸摸的形狀,原來我們可以這樣閱讀
繪本創作者 玉米辰

那些感官失去以後的事
帕奧健力國手 林亞璇•公視手語新聞主播 牛暄文•書法家 劉庭彰

繾綣珊瑚與海,觸見柔韌與無限可能
珊瑚媽媽 陳映伶

紙癡的愛物惜情,紙材精準價值再玩味
大亞紙業創辦人 李坤勇

用散步的速度,體會大稻埕的多重宇宙
島內散步執行長 邱翊

從士林出發,談女子教育與女教師
臺灣史說書人 蔡蕙頻

烘豆,是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
沛洛瑟珈琲創辦人 甘力安•康家韶

日日真(徵)心事
楊宗嘉•林亞璇•YANG•朱芯儀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