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撫平心裡的欲望之獸
詩的意像空間總是廣的,晶瑩剔透的一個字,便帶著你我的心馳騁到天涯海角,無邊無際。
而陳牧民的詩更是如此,他書寫愛情、書寫欲望、書寫你我的差異,以為兩方已各自飛奔而去,卻在某一瞬間再次交會,於是有了火花。詩人在白天,承載幾許情緒轉折,夜晚到來,一切沉澱了下來,於是有了神與獸的對話。
透過稚子之眼,看盡失去、擁有、貧困、以及各種悲傷。
澤澤只是個孩子,然而,他肩上卻背負著超齡的煩惱,但也是這超齡的煩惱,讓他得以在真實之中,盡情的想像美好。他會帶著弟弟路易逛動物園,而那動物園,也只不過是家中庭院裡的一處小角落,又或者是逛歐洲,那又是庭院的另一隅。這般想像力豐富的澤澤,反而也是大人之間的小惡魔,惡作劇、愛搞怪,因此生活中少不了斥責、鞭打。
還沒長大的澤澤,已懂得以自得其樂隱藏不如意,而他還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呢?
這件事,就發生我們的有生之年。
這件事,就發生我們的有生之年,民主得來不易,自由如此脆弱。
這本書讀來,總揮不去一種既視感:獨裁、北韓、抗爭、戒嚴、轉型正義??民主的韓國這一路走來,有著許多和台灣重疊的過往,518光州事件,其執政者的血腥鎮壓,就猶如台灣的228。同為亞洲民主國家,彷彿走在同一光譜上接受試練,一是半島,一是小島,同有內憂及外患,都生活在民主自由稍縱即逝的不安中。
然而,光州事件中,光州人民的表現,無不給我們希望。而身處今天的台灣,我們更不容輕看人民的力量,也就是你我的力量。
掠奪風景和動物,人造壯觀和氣宇,這便是中國的內蒙。
掠奪風景和動物,人造壯觀和氣宇,這便是中國的內蒙。
張贊波眼前所見,是成吉思汗曾經奔馳、馳向歐亞大陸的草原,也是如今他站著的鳳凰馬場。這裡充斥著人工,不見馬匹奔跑,或駐足低頭吃草,一切只有為了黨意而築起的觀光產業。網紅也來了,為了衝流量,他們也豢養起動物,每一次的鏡頭,都是動物的哀歌。
真正的大漠已逐漸消逝,一種連荒煙蔓草也沒有的徒留。
美國,美麗的國度,一個七歲女孩的陰影。
七歲那一年,她隨父母來到美國,及至二十九歲之際,她才得以宣誓效忠,正式取得美國公民身分。而先前的那二十幾年,她在做什麼?
她在努力埋葬自我。她的英語很爛,老師、同學疏遠她,她只能躲到圖書館;又或者,她在布魯克林街上閒晃,在垃圾堆中找到一些小寶物,而她名為「逛街日」。幾十年來,她最堅定的語言以及人生信仰,唯有父親那句耳提面命:「我是在這裡生的,一直都住在美國!」
她七歲,一個曾經的非法移民者,一段絕望的過去。
全球四大議題,才是扭轉現今局勢的核心。
熱戰、冷戰、冷和平、暖和平,本書作者邁可.多伊爾以此概括性的節奏,預言世界局勢的走向。這當然不是他的一家之言、偏激之言,而是爬梳了近代人類歷史、國際局勢等方方面面後的總結。接著,他詳述我們目前正處於「新冷戰」時期,而人類該如何走,才能避免更致命的衡突,並邁入「冷和平」。於是,他提出,解決當前全球四大議題,扭轉關鍵方向,以達此目的。而其中,台灣更是站在最前線!
那些關於「國際觀」的二三事。
如果你是一個時時刻刻唯恐自己跟不上世界腳步的人,那麼,敏迪這本書很適合你。
所謂「國際觀」這件事,實在很幽微,以前以為的只要懂得多、知道其他國家正在發生什麼事,就是國際觀。實則不然。國際觀更需展現的,是你是否理解眼前事將為未來帶來的影響。
而「既快又深」地解讀國際,並從單一事件中洞悉表象之下暗藏的玄機,進而摸索出自身的位置和機會,才是國際觀對個人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