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他「被迫」島內旅行,卻意外豐收。
身為建築學者,李清志想必遊歷過數不清的世界建築,並從中參透建築、歷史與人的生活之間的關係。未想一場疫情,哪裡都去不了,他卻反思起,自己和這座島的連結,自己是否曾試圖理解養育他的這片土地。 於是,他起身出走天龍國,步履遍及這整座島嶼,他又走一趟野柳,他去到員林看穀倉,或是搭上集集支線??眼前所見,令他耳目一新,而這些地方,又將帶他前往何處?
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愛情腳本寫了又寫,總跨不出某個檻。而其實,那道檻源於某個更久遠的記憶。
顛覆所謂「智慧」的看法
近年,烏俄戰爭、以巴衝突成為世界焦點。若時序再往前拉長,人類彼此間的爭戰,向來是恆常發生的。但我們好像沒聽說過,動物之間,有任何大規模的衝突。 於是,作者深入理解動物的行為,發現一種相當和平的論述。動物在生物本能的規範下,反而能夠達到一種權力平衡的生存方式。而這樣的和平,不正是自古人類一談再談的嗎? 和動物相較,人類或許上月球、隨時都能上網,但這不過是「聰明」罷了,而動物擁有的,則是「智慧」,一種能夠企及和平的智慧。
老貝利法院最具聲望女法官的6個人性思辨
所謂非黑即白的灰色地帶,是法院裡最常見到的風景。一起案件的判決,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其中牽涉到的,是人性。惡人、好人,在這裡,沒有絕對。
隈研吾的建築人
台灣鳳梨酥品牌微熱山丘在東京表參道的分店,其設計出自隈研吾之手。而這正是隈研吾,設計無分大小,他更是在大型、小型的建築之間不時回望、遊走、反覆實驗,創造出每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
是真實,或是想像,在這本書裡,終將找到合理的面向。
當生活面臨摧毀邊緣,所有居民起而反抗,而環境本身則化作巨人,認定自己死期將近,它索性引發一場土石流,湮滅所有村莊、淹沒水泥廠。 《單車失竊記》出版七年後,吳明益又一次執筆,這次不再只有追尋記憶及家族,而是以《複眼人》之眼,談及環境、地土的傷,以及人類生存的別樣思緒。
一場起於變革年代的人性之旅
所謂「異」,其標準是什麼?從《背離親緣》中提及不一樣的孩子,到本書所提的異域的文化、種族等諸方面,安德魯.所羅門在這次的旅程之後,不再有預設立場,因為所謂「異」或「同」,是沒有一定的。
沒有觸發,沒有危險,這便是心理的病難以捉摸之處。
關於情緒的病,如從腳底攀爬而上的植物,深入你的骨髓,怎麼也擺脫不了,尤其是來自童年的傷,更是植入細胞中,和你一起活著,直到盡頭。 然而,沒有觸發,沒有危險,一旦觸發,人生便成荊棘。史蒂芬妮從他人的眼神中,讀出自己的異常。診斷過後,這才得知,原來多年來,自己一直對自己心理自殘。於是,她走上治癒之路,為自己骨子裡所感受到的一切尋找出路,也希望,這一路上的披荊斬棘,終成一條可行走的小徑,不致窮途末路。
失根的童年,在有了家之後
或許孩提時期孤獨,所以他總不時地期待趕快長大,並在長大後,擁有自己的家。也就在這時,他提筆寫下童年敘事,明白往日的陰影,一直留在心裡,從未被抹去。 而幸運的是,在這陰影籠罩下,周圍總有微光照亮著馮國瑄,那是外婆、阿嬤、爸爸、伯父伯母在沉重的生命中,能夠給予他的、幽微的愛,他珍惜,並在這些朦朧星火中,努力地行光合作用,長成一棵獨立的樹。
後悔背後的科學,以及人生意義
「我很後悔」、「我不後悔」,乍看之下,兩者是負面及正面的人生取向。然而,若捫心自問,哪一種情緒,才能讓我們自省,避免再犯錯,並在下一次思慮更為周延?答案不證自明,後者反而顯得像是喊喊口號一般。 本書作者丹尼爾.品克先是從一萬五千多份的問卷中,歸納出人生憾事的四大核心,再從行為科學等領域分析,人們是如何在後悔、遺憾的情緒中獲得重生、再造的力量,接著展開積極的行動。後悔,原是成長的基石。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