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他「被迫」島內旅行,卻意外豐收。
身為建築學者,李清志想必遊歷過數不清的世界建築,並從中參透建築、歷史與人的生活之間的關係。未想一場疫情,哪裡都去不了,他卻反思起,自己和這座島的連結,自己是否曾試圖理解養育他的這片土地。
於是,他起身出走天龍國,步履遍及這整座島嶼,他又走一趟野柳,他去到員林看穀倉,或是搭上集集支線??眼前所見,令他耳目一新,而這些地方,又將帶他前往何處?
自成長的記憶中,尋找生命改變的痕跡。
從〈藍〉開始,一個小女孩詳述自己與和尚鸚鵡藍寶一起成長的過程,敘事持續延伸,及至藍寶被賣走,女孩逐漸長大,她也和愈來愈多不同的生命交會,並從中感受到不解、遺憾、怨懟,而這些,都是痛。
生命有太多疑問,盡在幽微處。在許明涓的文字裡,彷彿看到這些傷是如何停佇在我們身體的皺摺裡,而我們從未多加留意,只是它們早已無聲地改變我們生命的紋理。
顛覆所謂「智慧」的看法
近年,烏俄戰爭、以巴衝突成為世界焦點。若時序再往前拉長,人類彼此間的爭戰,向來是恆常發生的。但我們好像沒聽說過,動物之間,有任何大規模的衝突。
於是,作者深入理解動物的行為,發現一種相當和平的論述。動物在生物本能的規範下,反而能夠達到一種權力平衡的生存方式。而這樣的和平,不正是自古人類一談再談的嗎?
和動物相較,人類或許上月球、隨時都能上網,但這不過是「聰明」罷了,而動物擁有的,則是「智慧」,一種能夠企及和平的智慧。
當社會走向高齡,殺害家人成為常態??
若非台灣媒體只求煽動的基因,台灣老年照護的議題,理應更常上新聞、受到討論的,因為我們也和日本一樣,已經行走在高齡化的社會裡了。
日本NHK之所以成立「照顧殺人採訪小組」,起心動念只為了理解殺人與不殺人之間的界線在哪裡,也就是臨界點在哪裡。只是,他們愈是深入,這之間的界線愈是模糊,因為每個人所面臨的處境不但都不同,其實,這其中的「惡意」,也是都可以被理解的。只是,在制度面,是否能夠彌補?
而閱讀這些故事過後,只願這些被照護者在天之靈,都能理解痛下殺手的家人??
老貝利法院最具聲望女法官的6個人性思辨
所謂非黑即白的灰色地帶,是法院裡最常見到的風景。一起案件的判決,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其中牽涉到的,是人性。惡人、好人,在這裡,沒有絕對。
隈研吾的建築人
台灣鳳梨酥品牌微熱山丘在東京表參道的分店,其設計出自隈研吾之手。而這正是隈研吾,設計無分大小,他更是在大型、小型的建築之間不時回望、遊走、反覆實驗,創造出每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