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書法有法:給書寫實踐者的循本之徑
  • 點閱:822
    360人已收藏
  • 作者: 孫曉雲著
  •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聯灃總經銷
  • 出版年:2016
  • 集叢名:Treasure:71
  • ISBN:9789869280259
  • 格式:PDF,JPG
  • 頁數:322
  • 書籍難度(SR):767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習字」可以「靜心」?

習字本裡頭的硬筆「美字」又從何而來?

只學「造形」不識「筆法」真的是寫字嗎?

書法之「法」,所指為何?

古代書論是深奧的玄學?抑或生動的描述?

作者承襲家學,自幼寫得一手好字,卻在成年時遭遇一個非她所知的書法世界:

怎麼也臨不像的孫過庭《書譜》、

和自身體悟對不上號的古代書論、

從來沒見過的運筆方式……

由此展開一連串的解惑歷程。

這本書以日記寫法,記述自身習書過程中的疑惑與發現,並以出土文物為解祕線索,推演出歷代書論中常被誤解卻生動實際的所指。

書中前半部分別以用筆(執筆、運筆方式)、書寫工具、姿勢等面向,考證出書「法」的完善過程;後半則從「法」的完成、變革及消失,談到以轉筆發力「取勢」的運筆方法在書論中各種形象化的詮釋,最後辯證了書法筆法與繪畫的關係,並探討中國書畫的本質。

全書六十個篇章,一篇一釋疑一提問,一步步解開通往書「法」的連環祕中祕。

孫曉雲

女,一九五五年生於南京。三歲始承家傳習書畫,曾在農村做知青五年、部隊服役八年。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協行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副院長,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美術館名譽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書法作品曾八次獲全國書法大獎。先後由華藝出版社、臺灣未來書城出版社(正體字版)、知識出版社、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社(日文版)出版理論專著《書法有法》,十五年暢銷不衰,先後十八次再版,創全國書法理論書籍銷售量最高紀錄。並作為唯一書法理論書籍進入國家「農家書屋工程」。獲韜奮圖書獎,政府優秀圖書獎「提名獎」。小楷《老子道德經》七次再版,出版小楷《中華國學德育經典》──《大學》《中庸》。在中國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及義大利、法國、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澳門等地舉辦「孫曉雲書畫藝術展」、「書法有法——孫曉雲書法作品展」,榮寶齋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孫曉雲書法.繪畫》作品集、《孫曉雲書法精品選》,《中國當代名家書法集 孫曉雲》等。

  • 前言──二〇一四年江蘇美術精裝版(第3頁)
  • 自序──二〇〇二年(第12頁)
  • 〇一 「中國」不如譯成 Calligraphy(第18頁)
  • 〇二 引起困惑的三件事(第21頁)
  • 〇三 「請循其本」(第26頁)
  • 〇四 「便捷」是指什麼(第29頁)
  • 〇五 盲人摸象(第32頁)
  • 〇六 懷疑「永字八法」(第37頁)
  • 〇七 先說執筆(第40頁)
  • 〇八 「五指」還是「五字」(第45頁)
  • 〇九 「撥鐙」極其形象(第48頁)
  • 一〇 用「筆法」書寫的字才叫「書法」(第51頁)
  • 一一 「人是萬物的尺度」(第57頁)
  • 一二 筆法產生的動機之一:裹鋒與連續書寫(第59頁)
  • 一三 筆法產生的動機之二:沒有依托的書寫(第63頁)
  • 一四 大膽地推理(第67頁)
  • 一五 筆桿的直徑(第69頁)
  • 一六 筆毫的長短軟硬(第75頁)
  • 一七 紙的起源與「動」、「舉」、「握」、「染」(第81頁)
  • 一八 《鍘美案》的啟示(第84頁)
  • 一九 筆法成於書寫姿勢(第88頁)
  • 二〇 「古法」的絕唱(第95頁)
  • 二一 不自覺的喪失(第103頁)
  • 二二 桌子的功與過(第111頁)
  • 二三 「八分書」的解釋(第113頁)
  • 二四 「向背」出形勢(第117頁)
  • 二五 好大一頭象(第121頁)
  • 二六 「章草」是書法演變的句號(第122頁)
  • 二七 「隸化」與「美化」的生理極限(第130頁)
  • 二八 三根細繩搓成一根粗繩──完法(第132頁)
  • 二九 了如指掌,爛熟於心──尚法(第137頁)
  • 三〇 結字因時而傳,用筆千古不易──變法(第147頁)
  • 三一 最不願承認的現實──無法(第157頁)
  • 三二 書法是視覺藝術嗎(第158頁)
  • 三三 「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解密(第160頁)
  • 三四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答疑(第165頁)
  • 三五 「內擫」、「外拓」詞詮(第169頁)
  • 三六 最後有行書(第173頁)
  • 三七 「個性」是這樣形成的(第177頁)
  • 三八 為「意在筆先」正言(第183頁)
  • 三九 轉筆決定豎寫左行(第186頁)
  • 四〇 「指實掌虛」的傳訛(第190頁)
  • 四一 「眇者不識日」(第192頁)
  • 四二 無意間「指鹿為馬」(第196頁)
  • 四三 「帖學」的潰塌(第201頁)
  • 四四 重審「碑學」(第206頁)
  • 四五 求形似必墮「畫字」(第214頁)
  • 四六 日本書法史略(第218頁)
  • 四七 何謂書法,何謂繪畫(第227頁)
  • 四八 書法的本質──沒有結果的討論(第231頁)
  • 四九 書法的萬能鑰匙(第234頁)
  • 五〇 汽車上的頓悟(第236頁)
  • 五一 中國畫的困惑(第238頁)
  • 五二 「骨法」即筆法(第240頁)
  • 五三 「書畫」在這裡「同源」(第242頁)
  • 五四 無筆法不成畫(第247頁)
  • 五五 自古華山一條路(第250頁)
  • 五六 「文人畫」是一座撲朔迷離的遠山(第252頁)
  • 五七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第255頁)
  • 五八 「紙抄紙」(第264頁)
  • 五九 真實與無奈(第270頁)
  • 六〇 箕子的故事(第273頁)
  • 修訂版後記──二〇一〇年(第277頁)
  • 後記──臺灣繁體第二版(第294頁)
  • 孫曉雲書法作品(第297頁)
紙本書 NT$ 420
單本電子書
NT$ 294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