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人怎麼會幹壞事?:我們不願面對的隱性偏見
- 點閱:305
- 譯自:Blindspot:hidden biases of good people
- 作者: 瑪札琳.貝納基(Mahzarin R. Banaji), 安東尼.格林華德(Anthony G. Greenwald)合著 , 葛櫻楠譯
- 出版社:橡實文化出版 大雁文化發行
- 出版年:2017[民106]
- 集叢名:One:8
- ISBN:978-986-5623-10-4 ; 986-5623-10-2 ; 978-986-94614-1-2 ; 986-94614-1-7
- 格式:EPUB
- 版次:初版
- 附註:紙本書初版: 2015年5月 附錄: 1.種族態度的科學研究 ; 2.種族、劣勢與歧視
內容簡介
我們真像自以為的那樣,慷慨、公正、誠實?
小心,潛意識正在背叛你!
骨子裡,你仍然排擠窮人、只對自己人好?
白人警察誤殺黑人,都是潛意識偏見作祟?
雖然意識上已認同人人平等,偏見歧視早就自動儲存大腦中,我們卻渾然不知。
當內隱關聯測驗掀開心智盲點, 證明隱性偏誤的確影響心態行為,我們竟難以置信。
要別人這樣看待你,你卻那樣看待別人?
在意識上,我們反思後理性認知;偶而說謊、以好人自居、正確回答調查,這都是自我印象管理的一環,無非希望別人這樣看你待你。但在潛意識裡,我們卻自動直覺聯想;在過往文化環境裏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形成社會心智臭蟲和盲點,潛移默化,讓你不知不覺用異樣眼光看別人,以反射動作待別人。
偏見與歧視,一直藏在潛意識裡
在意識上,對黑人、女人、老人、窮人、自己人,對非我族類,對特定群體,公平公正已是主流價值;但在下意識無意識裡,在不知不覺中,在作為與不作為上,我們的偏見與歧視,繼續以更隱形的方式出現,四處可見。
你看得見自己的盲點嗎?你了解自己的內心嗎?你能公正而準確地評價他人嗎?
兩位心理學家發明了「內隱關聯測驗」,多年來,讓人類潛意識中的心智臭蟲、問答謊言、思維失調、刻板印象、內群體偏好等類不自覺的偏見與歧視一一顯形。像喜歡白人討厭黑人、女主內男主外、男生數學比較好、幫助自己人…等。這些看似無傷大雅、我們不願承認、不明顯甚至不相信的盲點、偏見與歧視,雖還不構成道德指控,但因無意識的認不認同、行不行為,卻的確已影響了社會與世界。
其實,在種種文化態度先入為主的影響下,涉及年齡、性別、種族、國籍、性取向、宗教信仰、社會階級乃至是否殘障,每個人心底都對他人有些偏見;在潛意識的刻板印象中,對特殊社會群體的好惡,仍然不假思索影響著我們對他人性格、能力、潛力的評價。
歧視與偏見雖然愈來愈隱而不顯,卻足以使弱勢更劣勢,使強勢更具優勢。
如何消除或超越潛意識偏見?讓人們更認識自己、更客觀公正、更表裡如一?有哪些指導原則與策略?
當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兩位心理學家提出呼籲,也在持續努力中。
【關於本書】
2005年1月14日,哈佛大學校長賴瑞‧薩默斯(Larry Summers)提出,導致女性在數學領域表現相對落後的三個原因之一,是她們數學方面的天賦能力的欠缺。由於有些人在這一問題上持其他看法,一場全美性的激烈大辯論隨之展開。即使後來世界各地有超過2,000篇的社論和新聞報導參與了薩默斯的大辯論,但並沒有產生明顯的贏家。
本書關注的是包括上述例子在內的一系列隱性偏誤(hidden bias),它們指的是我們對特定社會群體的零散知識(bits of knowledge)。我們在文化環境中反覆接觸到這些知識,將它們儲存在大腦裡,一旦成型,將影響我們對待特定社會群體的行為,我們卻對這種區別對待全然不知。通過與人們探討隱性偏誤,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對自身行為被潛意識的思想所影響表示不敢相信。
這種隱性偏誤造成的盲點和雙眼視網膜上的盲點一樣,我們本身察覺不到。本書最大的挑戰,就是要說服讀者,我們如何在大腦毫無意識的情況下證明事實確實存在。
本書最重要的起點來自包括作者在內的很多人於1995年開始研究的內隱關聯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如今在implicit.harvard.edu網站上,已有超過1400萬人完成了這項測驗。內隱關聯測驗能夠幫助我們揭示大腦中隱性偏誤形成的盲點,深入探究了隱性偏誤的盲點並發現它的組成部分。
隱性偏誤的盲點普遍存在於很多好人身上。本書最大的目的就是充分解釋科學知識,從而使這些好人更能做到自己的行為與出發點保持一致。
白人警察誤殺黑人,都是潛意識偏見作祟?
雖然意識上已認同人人平等,偏見歧視早就自動儲存大腦中,我們卻渾然不知。
當內隱關聯測驗掀開心智盲點, 證明隱性偏誤的確影響心態行為,我們竟難以置信。
要別人這樣看待你,你卻那樣看待別人?
在意識上,我們反思後理性認知;偶而說謊、以好人自居、正確回答調查,這都是自我印象管理的一環,無非希望別人這樣看你待你。但在潛意識裡,我們卻自動直覺聯想;在過往文化環境裏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形成社會心智臭蟲和盲點,潛移默化,讓你不知不覺用異樣眼光看別人,以反射動作待別人。
偏見與歧視,一直藏在潛意識裡
在意識上,對黑人、女人、老人、窮人、自己人,對非我族類,對特定群體,公平公正已是主流價值;但在下意識無意識裡,在不知不覺中,在作為與不作為上,我們的偏見與歧視,繼續以更隱形的方式出現,四處可見。
你看得見自己的盲點嗎?你了解自己的內心嗎?你能公正而準確地評價他人嗎?
兩位心理學家發明了「內隱關聯測驗」,多年來,讓人類潛意識中的心智臭蟲、問答謊言、思維失調、刻板印象、內群體偏好等類不自覺的偏見與歧視一一顯形。像喜歡白人討厭黑人、女主內男主外、男生數學比較好、幫助自己人…等。這些看似無傷大雅、我們不願承認、不明顯甚至不相信的盲點、偏見與歧視,雖還不構成道德指控,但因無意識的認不認同、行不行為,卻的確已影響了社會與世界。
其實,在種種文化態度先入為主的影響下,涉及年齡、性別、種族、國籍、性取向、宗教信仰、社會階級乃至是否殘障,每個人心底都對他人有些偏見;在潛意識的刻板印象中,對特殊社會群體的好惡,仍然不假思索影響著我們對他人性格、能力、潛力的評價。
歧視與偏見雖然愈來愈隱而不顯,卻足以使弱勢更劣勢,使強勢更具優勢。
如何消除或超越潛意識偏見?讓人們更認識自己、更客觀公正、更表裡如一?有哪些指導原則與策略?
當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兩位心理學家提出呼籲,也在持續努力中。
【關於本書】
2005年1月14日,哈佛大學校長賴瑞‧薩默斯(Larry Summers)提出,導致女性在數學領域表現相對落後的三個原因之一,是她們數學方面的天賦能力的欠缺。由於有些人在這一問題上持其他看法,一場全美性的激烈大辯論隨之展開。即使後來世界各地有超過2,000篇的社論和新聞報導參與了薩默斯的大辯論,但並沒有產生明顯的贏家。
本書關注的是包括上述例子在內的一系列隱性偏誤(hidden bias),它們指的是我們對特定社會群體的零散知識(bits of knowledge)。我們在文化環境中反覆接觸到這些知識,將它們儲存在大腦裡,一旦成型,將影響我們對待特定社會群體的行為,我們卻對這種區別對待全然不知。通過與人們探討隱性偏誤,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對自身行為被潛意識的思想所影響表示不敢相信。
這種隱性偏誤造成的盲點和雙眼視網膜上的盲點一樣,我們本身察覺不到。本書最大的挑戰,就是要說服讀者,我們如何在大腦毫無意識的情況下證明事實確實存在。
本書最重要的起點來自包括作者在內的很多人於1995年開始研究的內隱關聯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如今在implicit.harvard.edu網站上,已有超過1400萬人完成了這項測驗。內隱關聯測驗能夠幫助我們揭示大腦中隱性偏誤形成的盲點,深入探究了隱性偏誤的盲點並發現它的組成部分。
隱性偏誤的盲點普遍存在於很多好人身上。本書最大的目的就是充分解釋科學知識,從而使這些好人更能做到自己的行為與出發點保持一致。
- 封面
- 前言
- 第1章 心智臭蟲
- 受騙的眼睛
- 視覺心智臭蟲
- 記憶心智臭蟲
- 可得性捷思法與錨定
- 社會心智臭蟲
- 背離效用最大化原則
- 第2章 五顏六色的謊言
- 無意與有意之間的謊言
- 灰色謊言:抱歉,她不在
- 無色謊言:我每天只抽半包煙
- 紅色謊言:我愛你
- 藍色謊言:我總是勇於認錯
- 問答題敵不過印象管理
- 重新審視誠實度
- 第3章 直搗盲點
- 觸及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 撲克牌分組測試
- 花卉──昆蟲內隱關聯測驗
- 內隱關聯測驗的妙用
- 種族內隱關聯測驗
- 自動化偏好=偏見?
- 用測試結果預測人的行為?
- 中度相關的含義
- 第4章 雙面心智
- 「同性戀並沒有什麼錯」
- 割裂的心智:反思與自動
- 解離:理性與直覺的拉扯
- 認知失調:難以直面的矛盾
- 有其身必有其心
- 你會和入殮師約會嗎?
- 同時知道也不知道
- 你覺得好笑嗎?
- 誰喜歡老年人?
- 將憂慮轉化為改變自我的力量
- 第5章 大家都在貼標籤
- 這怎麼可能?
- 有些刻板印象更合理
- 當刻板印象不刻板
- 負面居多的刻板印象
- 分類影響行為
- 大腦的分類本領
- 刻板印象怎麼用
- 刻板印象與獨一無二的人類個體
- 每個人都在用
- 第6章 偏見的隱藏成本
- M醫師的誤判
- 地球是球形 vs. 地球是平的
- 一夜成名記憶實驗
- 如果Sebastian是Samantha呢?
- 錯把好人當罪犯
- 疑心的負擔:歐巴馬競選之路
- 自我擊敗的刻板印象
- 女性是自己事業的絆腳石
- 哈佛校長惹的禍
- 第7章 我們和他們
- 星肚史尼奇 vs. 光肚史尼奇
- 把雨靴當媽媽的雛鳥
- 「像我的」和「不像我的」
- 性別俱樂部
-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最小團體實驗的驚人發現
- 大腦在不在乎「我們」vs.「他們」?
- 裁縫的手與耶魯教授的手
- 第8章 終極目標
- 要比心智臭蟲更聰明
- 樂團如何招募最優秀的演奏家?
- 心智臭蟲可以終結嗎?
- 不花腦筋的解決方式
- 用數字解決?
- 不安的平等主義者
- 擺脫對自身的偏見
- 心智臭蟲、盲點和解決方案
- 附錄1 種族態度的科學研究
- 附錄2 種族、劣勢與歧視
- 誌謝
- 參考書目
紙本書 NT$ 320
單本電子書
NT$
211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