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解症止痛心願─―手到擒來!
經絡穴道的理論源自中國,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中國五術「山、醫、命、卜、相」中,其重點在於「醫」,亦即「調整」之意,以現代醫術來講,即所謂「預防醫學」的觀念,由是可知,經絡穴道之術在中國源起甚古!
上工治未病,說的正是優質的醫學,也就是積極預防疾病的發生,而非消極的疾病治療!而中醫的經穴按摩之術,對於疾病預防、延緩衰退、預防老化等方面,從理念到務實的做法,均有相當豐富的理論基礎。
本書乃將這些古聖先賢的寶藏,以症狀導引的方式,做有系統、有條理、淺白易懂的圖解式介紹,不僅有助於讀者自我保健觀念之提升,亦是中國文化之傳承與發揚。無論是腳底按摩或指壓按摩,透過反射區域的刺激或穴道的直接按摩,可達手到病除的有效緩解效果。
此種既非吃藥又非侵入式的治療方式,才是真正的根本養生之道,是為人人家中案頭至寶。
- 頭痛(第14頁)
- 暈眩(第16頁)
- 眼睛疲勞(第18頁)
- 耳鳴(第20頁)
- 牙痛(第22頁)
- 扁桃腺疼痛(第24頁)
- 喉嚨痛(第26頁)
- 氣喘(第28頁)
- 肩膀僵硬(第30頁)
- 坐骨神經痛(第32頁)
- 手部麻痺(第34頁)
- 肋間神經痛(第36頁)
- 腰痛(第38頁)
- 類風溼性關節炎(第40頁)
- 骨折(第42頁)
- 胃痛(第44頁)
- 腹瀉(第46頁)
- 肝病(第48頁)
- 慢性支氣管炎(第50頁)
- 高血壓(第52頁)
- 糖尿病(第54頁)
- 痛風(第56頁)
- 感冒(第58頁)
- 消化不良(第60頁)
- 腰肌勞損(第62頁)
- 腎臟水腫(第64頁)
- 噁心嘔吐(第66頁)
- 食慾不振(第68頁)
- 發燒(第70頁)
- 失眠(第72頁)
- 宿醉(第74頁)
- 中暑(第76頁)
- 近視(第78頁)
- 過敏性鼻炎(第80頁)
- 鼻塞(第82頁)
- 流鼻血(第84頁)
- 中耳炎(第86頁)
- 打嗝(第88頁)
- 甲亢(第90頁)
- 落枕(第92頁)
- 盜汗(第94頁)
- 五十肩(第96頁)
- 手腳冰冷(第98頁)
- 產後缺乳(第100頁)
- 閃腰(第102頁)
- 大腸激躁症(第104頁)
- 更年期障礙(第106頁)
- 攝護腺肥大(第108頁)
- 尿失禁(第110頁)
- 尿道炎(第112頁)
- 便祕(第114頁)
- 痔瘡(第116頁)
- 婦女白帶(第118頁)
- 性功能障礙(第120頁)
- 不孕症(第122頁)
- 緊張(第124頁)
- 憂鬱症(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