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古物,並非因為知道東西老,有價值,所以喜歡,而是先喜歡、漸漸了解、接近之後,才明白這就是所謂的『古董』。古物的皮殼、色澤、斑駁,不喜歡的人會覺得老舊黯沉,在我眼裡變成了古色古香,耐看得很。從古琴到一切古器物,我就喜歡那份老味道。」
「放下『別人看起來怎樣』的心,方是自在的開始。茶與樂,應該都來自內在的需要,安頓身心,豐富性靈,或者很單純地,純粹讓活著這件事閒逸而不無聊。」
「茶使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轉變。從一杯沖來熬夜牛飲的茶,到安靜地坐下來,好好泡茶、好好喝茶、體會茶味。有茶的地方,就是我靜心的空間。心靜下來以後,才喝得出其中淡苦甘醇的滋味;如此飲才對得起天地山川生養,茶農辛勤焙製的一葉一華;退散人浮於世的俗慮與紛擾,得以沉緩幽深,體會美好的事物。」
有多少時間未曾好好靜心喝一杯茶?
聽國樂家邵淑芬,用極富韻味的敘述和優美的圖片,娓娓道來她一路耽遊的精采故事。
有一副老靈魂的邵淑芬,出生於高雄眷村的邵淑芬,從小就莫名愛上國樂,中學加入國樂社,無師自通考上藝專,投入鑼鼓樂的鑽研,成為台灣第一位習國樂「板鼓」的女性鑼鼓師。
十八、九歲時,她因一路旁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又在藝專畢業後轉興插考中文系,同時拜入古琴名家張清治門下研習古琴。
在南華大學的研究所時期,她進入中國鄉野田野調查民間打擊樂譜,從西安古樂到新疆手鼓、潮州鑼鼓、甚至土家族的「打溜子」、蘇南的十番鑼鼓;第一手紀錄了少數民族留傳千年的鑼鼓譜。
邵淑芬因好古,進入古董收藏,也結識了從事古董業的夫婿林敦睦。研習美術出身的林先生,轉業製作瓷器。到了中國江西景德鎮落腳燒瓷,同時也在「人澹如菊茶書院」學茶的邵淑芬,因緣際會,建議夫婿開始燒製靈動雅致的手繪白瓷。
從景德鎮轉到福建德化縣,慢研出德化窯的浮雕白瓷。精美的釉中彩,成為行家最愛的逸品。
在人澹如菊學了十年茶,從水質、茶器、份量、水溫、出湯時間、送茶方式、到茶席的設計,樣樣都是學問。古人多喝末茶,從唐人開始的茶道,正是日本茶道抹茶的起源。也是邵淑芬自謙永無止境的研習。
最後,邵淑芬簡要紀錄了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省的亞維儂戲劇藝術節,進行多場「善哉吾人」古樂伴奏的感受,同樣耽慢有滋味地,點出了「文化」的意義。
古樂、茶道、茶瓷,每件都需要「慢性」來進行、積極去從事的興趣,都轉化為生活的底蘊和品味。這就是生活的況味。
有好茶配好瓷,古樂配好書,讓人好好地,慢下腳步,靜下心來,沏一壺茶吧。
《耽慢之人》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回味再三的好書。
本書特色
★能夠靜靜地,深入地品嚐一盅茶,您才能夠跳脫人浮於世的煩瑣,感受到生活的況味。
★就像用好茶好水、優雅的白瓷,沏的一壺好茶;配上空靈的古樂,布置的一套茶席。茶過三巡,點到即止,卻令人回味再三,心明意暢,甚至興起同樣「習古」、「耽慢」的興趣,這就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如果您愛好古樂,仰慕古物,喜好茶道,有一副懷古的「老靈魂」,抑或你是一個願意靜心、或者渴望靜心之人,那麼這是一本會讓您愛不釋手,靜心賞讀的小書。
- 自序(第2頁)
- 推薦序 文化不在一朝一夕─董榕森(奕宣)(第3頁)
- 推薦序 優雅的人文生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 方鵬程(第7頁)
- 耽 之章(第13頁)
- 耽慢之人(第14頁)
- 踏上國樂的門檻(第18頁)
- 十九歲的打鼓「姥」(第21頁)
- 「同期」與「票房」(第32頁)
- 琴與書: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第38頁)
- 樂 之章(第49頁)
- 打擊樂與鑼鼓樂(第50頁)
- 一方風土一方人(第54頁)
- 西安鼓樂(第57頁)
- 新疆手鼓(第60頁)
- 潮州鑼鼓(第63頁)
- 土家族打溜子(第67頁)
- 蘇南十番鑼鼓(第72頁)
- 器 之章(第81頁)
- 古器物,越陳越香(第82頁)
- 初試古董買賣(第88頁)
- 從古董到新瓷(第94頁)
- 「玩物尚置」,茶味相倚(第98頁)
- 人生功課轉向(第106頁)
- 玉瓷潤心,「敦睦窯」(第110頁)
- 茶 之章(第121頁)
- 學茶之始(第122頁)
- 初任事茶人(第125頁)
- 茶與樂(第129頁)
- 我的自在茶(第135頁)
- 慢 之章(第143頁)
- 在亞維儂(第144頁)
- 傳統是奢侈品?(第153頁)
- 慢的生活美學(第160頁)
- 悠遊於古(第166頁)
- 附錄(第172頁)
紙本書 NT$ 320
單本電子書
NT$
224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