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6-26

在魯迅的創作生涯傾注了大部分的精力進行雜文創作,為我們留下了六百多篇、凡百餘萬字的珍貴遺產。在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罕見的豐碑。本書精選了魯迅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雜文八十餘篇。按順序分別選自《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和《集外集拾遺補編》。
 
為了幫助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更加了解魯迅作品,我們在每篇雜文後邊附上了簡短的名家解讀。這些解讀一般不作全面的分析,而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挖掘,限於篇幅,大多也是「點到為止」。每則解讀均標有出處,讀者如有興趣,可找原文研讀。
 
正文前,我們收集了各個歷史時期諸多名家對魯迅雜文的總體評論,以其與各篇「發微」式的解讀互相映照,形成一個總體印象。這些評論也只截取了原文的某一個片斷。除了從宏觀上,從思想性和藝術性等方面全面地認識魯迅雜文的成就外,對於魯迅的單本雜文集,我們也選了一些評論文章的片斷,以期讀者對魯迅某個時期雜文的獨特性與雜文整體的豐富性,獲得較多的瞭解和理解。

 
魯迅先生一生酷愛美術,尤重版畫。對於優秀的外國版畫藝術,他殫精竭慮地介紹和傳播。對生於比利時而蜚聲全世界的麥綏萊勒更是推崇有加—孤獨、彷徨和批判、反抗的形象和主題、氣氛,是這位藝術大師的追求和風格。早在20世紀20年代,魯迅即購得了麥氏在德國出版的幾本畫冊,1933年擇其精華交由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同時約請葉靈鳳、郁達夫和趙家璧,分別為麥氏的其他畫冊作序做系列出版。本書選取了麥綏萊勒的79幅木刻作品,作為插頁附在魯迅雜文精華之中。文、圖之間從表層來看並沒有什麼聯繫,但讀者在閱讀和學習魯迅雜文的同時,領略和欣賞曾被魯迅盛讚為「手腕極好」的麥氏藝術珍品,相信會獲得相當的聯想、感悟、啟迪和藝術享受。
 
本書收錄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以1938年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上海復社出版的《魯迅全集》為底本,其他版本酌情參考之。
 
本書付梓出版時,我們謹向解讀魯迅雜文的名家和作者以及版畫藝術大師麥綏萊勒先生,致以誠摯的謝意和敬意。


魯迅,(1881.9.25 ~ 1936.10.19)
 
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20世紀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國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名家論魯迅雜文(第11頁)
  • 麥綏萊勒木刻插圖(79幅) 索引(第18頁)
    • 中國的回憶(第18頁)
    • 自畫像(第39頁)
    • 組畫《死者!站起來!》(2幅)(第40頁)
    • 自殺(第42頁)
    • 《一個人的受難》(5幅)(第43頁)
    • 《我的懺悔》(之二)(第48頁)
    • 青春的隊伍(第62頁)
    • 旅行者(第84頁)
    • 組畫《從黑到白》之一(第92頁)
    • 《我的懺悔》之一百五十四(第97頁)
    • 《光明的追求》(4幅)(第115頁)
    • 組畫《理想》(2幅)(第119頁)
    • 《雜聞》(6幅)(第121頁)
    • 組畫《懷念我的故鄉》(2幅)(第127頁)
    • 禱告(第141頁)
    • 組畫《都市風光》(之3)(第152頁)
    • 組畫《都市風光》(之5)(第157頁)
    • 《詩人反抗戰爭》封面畫(第163頁)
    • 情人(第186頁)
    • 憂鬱(第199頁)
    • 親吻(第200頁)
    • 組畫《城市》(9幅)(第201頁)
    • 幻想(第229頁)
    • 陽臺上(第232頁)
    • 證人(第238頁)
    • 每日的精神食糧(第241頁)
    • 號召(第245頁)
    • 組畫《城市》之二十(第254頁)
    • 飛機(第257頁)
    • 反抗壓迫(第263頁)
    • 我們的星球(第271頁)
    • 怪人(第275頁)
    • 組畫《理想》之五(第278頁)
    • 掠奪物(第279頁)
    • 組畫《人魚西倫娜》(第280頁)
    • 組畫《從黑到白》之二(第281頁)
    • 組畫《青春》之一(第282頁)
    • 青年思想家(第283頁)
    • 死而無憾(第284頁)
    • 熱戀的詩人(第285頁)
    • 如此文明(第286頁)
    • 《國際歌》插圖(2幅)(第287頁)
    • 《我們的懺悔》之十二(第292頁)
    • 鬼臉與形象(第296頁)
    • 《我們的懺悔》之十四(第302頁)
    • 《我們的懺悔》之一百一十四(第323頁)
    • 《我們的懺悔》之一百四十五(第329頁)
    • 《沒有字的故事》之四(第334頁)
    • 《沒有字的故事》之二十八(第346頁)
    • 組畫《都市風光》之四(第353頁)
    • 浪漫曲(第358頁)
    • 告別(第365頁)
    • 夢境(第376頁)
    • 紀念碑藍圖(第413頁)
    • 訂婚(第414頁)
  • 我之節烈觀(第19頁)
  •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第28頁)
  • 娜拉走後怎樣──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講(第49頁)
  •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 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講(第55頁)
  • 論雷峰塔的倒掉(第59頁)
  • 論照相之類(第63頁)
  •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第70頁)
  • 看鏡有感(第75頁)
  • 春末閒談(第79頁)
  • 燈下漫筆(第85頁)
  • 論「他媽的!」(第93頁)
  • 論睜了眼看(第98頁)
  •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第103頁)
  • 隨感錄三十八(第111頁)
  • 隨感錄四十八(第129頁)
  • 隨感錄五十九 「聖武」(第131頁)
  • 隨感錄六十四 有無相通(第135頁)
  • 犧牲謨──「鬼畫符」失敬失敬章第十三(第137頁)
  • 戰士和蒼蠅(第142頁)
  • 夏三蟲(第144頁)
  • 導師(第146頁)
  • 忽然想到(十)(第149頁)
  • 十四年的「讀經」(第153頁)
  • 我觀北大(第158頁)
  • 談皇帝(第161頁)
  • 可慘與可笑(第164頁)
  • 空談(第167頁)
  • 馬上支日記(第171頁)
  • 略論中國人的臉(第176頁)
  • 讀書雜談──七月十六日在廣州知用中學講(第180頁)
  • 小雜感(第187頁)
  • 文學和出汗(第191頁)
  • 無聲的中國──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會講(第194頁)
  • 流氓的變遷(第210頁)
  • 習慣與改革(第213頁)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第216頁)
  • 宣傳與做戲(第219頁)
  • 「友邦驚詫」論(第222頁)
  • 答中學生雜誌社問(第225頁)
  • 電的利弊(第227頁)
  • 從諷刺到幽默(第230頁)
  • 出賣靈魂的秘訣(第233頁)
  • 現代史(第236頁)
  • 推背圖(第239頁)
  • 文章與題目(第242頁)
  •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致《文學月報》編輯的一封信(第246頁)
  • 我怎麼做起小說來?(第250頁)
  • 談金聖歎(第255頁)
  • 經驗(第258頁)
  • 諺語(第261頁)
  • 上海的少女(第264頁)
  • 小品文的危機(第267頁)
  • 世故三昧(第272頁)
  • 謠言世家(第276頁)
  • 作文祕訣(第289頁)
  • 搗鬼心傳(第293頁)
  • 推(第297頁)
  • 二丑藝術(第300頁)
  • 「抄靶子」(第303頁)
  • 「吃白相飯」(第306頁)
  • 「揩油」(第309頁)
  • 幫閒法發隱(第312頁)
  • 由聾而啞(第315頁)
  • 男人的進化(第318頁)
  • 看變戲法(第321頁)
  • 青年與老子(第324頁)
  • 北人與南人(第327頁)
  • 朋友(第330頁)
  • 偶感(第332頁)
  • 論秦理齋夫人事(第335頁)
  • 罵殺與捧殺(第338頁)
  • 連環圖畫瑣談(第340頁)
  • 拿來主義(第343頁)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第347頁)
  • 說「面子」(第350頁)
  • 「京派」和「海派」(第354頁)
  • 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第359頁)
  • 論「人言可畏」(第366頁)
  • 再論「文人相輕」(第370頁)
  • 文壇三戶(第373頁)
  • 從幫忙到扯淡(第377頁)
  • 名人和名言(第380頁)
  • 我要騙人(第384頁)
  • 登錯的文章(第389頁)
  •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上海暨南大學講(第391頁)
  • 老調子已經唱完──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會講(第399頁)
  • 關於知識階級──十月二十五日在上海勞動大學講(第406頁)
紙本書 NT$ 320
單本電子書
NT$ 224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6-26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