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離開漁村以後
  • 點閱:60
    1人已收藏
  • 作者: 李有成 著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年:2025
  • ISBN:9786264192798
  • EISBN:9786264192767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89664

內容簡介

六十餘年的文學奧德賽之旅
 
文學是一片廣袤的沃土,我有幸在這片沃土上萌茁,成長,乃至於垂老。

文學教會我如何從容自若,並且學習如何在其中安身立命。
對我而言,文學就是一種知識形式,是我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
 
他來自馬來半島北部一個偏遠的小漁村,經過在臺灣求學、扎根,現在是著作豐碩、育才無數的權威學者。從一個在檳城泡圖書館的文藝少年,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博學長者,超過六十年的文學奧德賽之旅,李有成人生的重要篇章與際遇,在在是一個時代的文人精神的見證。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敘述李有成在馬來西亞時期的文學經驗,包含他初識文學及閱讀興趣的養成,還有他在指標性的《蕉風》月刊擔任編務的歷程,其中述及白垚與陳瑞獻這兩位文藝先鋒。
第二部分追憶李達三、齊邦媛、朱炎、王文興、陳祖文、李永平、陳鵬翔等幾位師長與老友,記述跟隨詹明信學習理論的過程,以及回顧七○年代的文學生活。李有成與這些人物的交錯匯聚,呈現出橫跨中西、代代相承的人文薪傳。一篇篇情真意摯的散文,流露出文學家、教育家、小說家等知識分子的風骨與神采。
蘇珊.桑塔格曾說:「詩人的散文是感情熾熱的自傳。」恰恰呼應了這本散文集的特性。她還說:「在喚起實際生活中與文學中決定性的邂逅時,作者無異於闡明了用來評斷其自我的標準。」正因此,在李有成所召喚的那些文學魂躍動的時空中,浮現一位詩人學者虔誠於寫作與學問的生命情調。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智明/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宇文正/詩人、作家
封德屏/《文訊》雜誌社社長
孫梓評/《自由時報》副刊主編
張貴興/作家
張錦忠/中山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兼約聘研究員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盧美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
同舟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李老師有如荷馬筆下的奧德修斯,行行重行行,他的求學歷程、文學之旅、家國記憶,反映了馬華人在臺灣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的歷史變遷。
──胡金倫〈總編輯序〉


作者簡介

李有成
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現任該所兼任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長、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退休前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合聘教授,另曾擔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先後獲得國科會(含科技部)三次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學術獎等,並膺選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八屆傑出校友。其學術近著有《在理論的年代》、《踰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批評》、《他者》、《離散》、《記憶》、《和解:文學研究的省思》、《馬華文學批評大系:李有成》、《歷史的魅影: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等。另著有散文集《在甘地銅像前:我的倫敦札記》、《荒文野字》、《詩的回憶及其他》及詩集《鳥及其他》、《時間》、《迷路蝴蝶》、《今年的夏天似乎少了蟬聲》等。

  • 書名頁
  • 「浮羅人文書系」編輯前言 高嘉謙
  • 總編輯序 船歌行──從漁村來的遊子 胡金倫
  • 自序 敘事散文的鄉愁 李有成
  • 第一部分 漁村。詩社。編輯檯
  •  邂逅文學
  •  我與白垚
  •  《蕉風》二○二期
  •  陳瑞獻與《蕉風》
  • 第二部分 學院。舞臺。市街。公寓
  •  我的一九七○年代
  •  受教記:李達三老師
  •  啟蒙者:齊邦媛老師
  •  那些英詩的夜晚:陳祖文老師
  •  一生承教:朱炎老師
  •  關於《家變》二三事:王文興老師
  •  緬懷詹明信
  •  我與莎士比亞
  •  武昌街一景:周夢蝶先生
  •  幾度秋涼:陳鵬翔
  •  一介布衣:李永平
  • 作者簡介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360
單本電子書
NT$ 252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