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大師失格:如何在人品與作品之間劃出界線?
  • 點閱:463
    20人已收藏
  • 譯自:Drawing the line:what to do with the work of immoral artists from museums to the movies
  • 作者: 埃里希·哈塔拉·馬特斯 著 , 劉家安 譯
  • 出版社:衛城出版
  • 出版年:2025
  • 集叢名:Beyond:83 世界的啟迪
  • ISBN:9786267376829
  • EISBN:9786267376812 EPUB; 9786267376805 PDF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103738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伍迪.艾倫、J.K.羅琳、黃子佼、親中藝人……
文學、音樂、電影、藝術、脫口秀中的熟悉面孔,
做出糟糕的事時,他的作品該怎麼辦?
我們對創作者的情感與對作品的評價能分開嗎?

欣賞敗德創作者的作品,錯了嗎?
近年來,國內外爆發許多知名創作者的道德爭議,他們可能是知名且受歡迎的導演、作家、演員、畫家、脫口秀主持人、歌手。隨著過往敗德的行徑被揭露,他們作品的價值也不可避免被重估。 
面對這些「翻車」的大師,有人主張取消他們的作品,將他們從公眾視野移除,否則便是與創作者的惡行同謀;有人呼籲「藝術歸藝術,道德歸道德」,認為創作者的生活應該與作品分開,才能公允衡量作品價值;有人則深感背叛與受傷,無法再支持心愛作品。為什麼會有這些分歧?我們對創作者的情感與對作品的評價能分開嗎?
面對道德爭議,如何找到心中那把尺?
本書作者馬特斯是美國衛斯理學院的哲學教授。二○二一年,好萊塢知名導演伍迪.艾倫身陷性侵醜聞,馬特斯本身作為伍迪.艾倫影迷,發覺自己無法再以相同眼光觀賞這位名導的電影。從這起看似單一的爭議事件出發,他發覺長久以來,如何在美學與倫理間做出取捨,都是藝文領域爭論不休的課題。
馬特斯運用熟悉的工具──哲學,引領我們思索藝術倫理的艱難課題。他以睿智且不失幽默筆觸,探討創作者與作品、觀眾的關係;更結合當代網路炎上、 #Metoo運動與取消文化等議題,梳理個人與公眾的道德責任。本書為我們如何選擇自身價值,進而改變身處的消費社會與藝術文化場域,提供長遠深刻的啟發。


作者簡介/埃里希.哈塔拉.馬特斯(Erich Hatala Matthes)
 
美國衛斯理學院哲學系副教授、環境學系顧問教員。研究領域包含藝術與環境的倫理學、政治學與美學,並關注文化遺產、文物返還與展示權限等倫理問題。第二本著作《我們應該保存什麼,以及為什麼要保存?》(What to Save and Why: Identity, Authenticity, and the Ethics of Conservation)於二○二四年九月出版。
 
譯者簡介/劉家安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畢業,並於同系就讀研究所,期間主修電影及空間研究。曾任職於科技產業,後續轉入觀光產業,並於旅宿業擔任管理職位,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以自由之名》、《勒索軟體狩獵團》等著。


  • 封面
  • 作/譯者簡介
  • 目次
  • 在藝術和道德的交叉點廖顯禕
  • 譯者序劉家安
  • 致謝
  • 前言
  • 第一章 惡魔值得同情嗎? 不道德創作者能生產出好作品嗎?
  • 第二章 共謀與團結 欣賞不道德創作者的作品,錯了嗎?
  • 第三章 改革藝術界 不道德創作者應該被「取消」嗎?
  • 第四章 愛、信任與背叛 我們該如何看待不道德創作者?
  • 參考書目
  • 索引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