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環境危機下發人深省的生態書寫
★展現森林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連結
★收錄近百幅世界各地以森林為場景的珍貴藝術、畫作與圖片
★氣候變遷與生態災難挑戰下,重新召喚森林的靈性與力量
森林是大自然最豐饒的饋贈
也是存在、故事與意義的集中地
一部融合心靈史、環境史的自然書寫
穿越滿溢魔法的森林
以全新視角
開啟生命、生態與靈性的對話
★森林是滿溢生命與故事的瑰麗寶藏
鮑里亞.薩克斯 (Boria Sax) 年少時從祖父母那裡繼承了位於紐約州的一片森林。接下來的近半世紀,他與所有存在於林中的生命建立了親密聯繫,透過從未間斷的觀察、採集與書寫,編織成這本以森林作為心靈場景的自然之書。
他理解到,森林不能只用生態或科學角度來理解——「森林」一詞本身就具有詩性,如同一個巨大的語言和經驗之巢。森林是人類學、文學、藝術的重要母題和原始場景之一。森林是超越時間的存在,是與人類心靈交織而成的多重宇宙。
本書以48個主題,帶領讀者穿越滿溢魔法的森林,飽覽森林構築的想像世界:
——希臘人曾保留數以百計的神聖小樹林作為眾神的居所,也是與神諭溝通的媒介
——北歐神話Yggdrasil世界樹、阿拉伯WaqWaq雌雄一體樹,象徵不同宇宙觀
——史詩英雄吉爾伽美什以詭計馴化守護黎巴嫩雪松林的巨靈,森林自此喪失野性與魔力
——俄羅斯民間傳說中最原始的女巫師雅加婆婆,是自然森林、自然女神的隱喻化身
——美洲原住民與森林神靈、林中動植物進行能量交換儀式,年輕人進入森林探索「靈視」
——森林中的土壤、植群、河流、物候與天象,展現喧囂與寧靜、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張力,
森林,是屬於詩歌和詩學的空間⋯⋯
作者與自然共情,穿梭於神話、文學、民間傳說、童話故事、煉金術乃至當代心理學、藝術中的森林場景。森林象徵了心靈與物質、生命與死亡、夢想與現實、時間與永恆、自然與精神世界的交會。
★關於森林的每一個概念 都是一種宇宙論
然而,隨著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自然與森林的靈性被「去魅」;緊隨其後的理性與工具技術至上,人類成為森林傲慢的統治者,短短幾百年間便引發生態失衡的危機:
——經濟林業以大規模單一化栽種取代天然混合林,摧毀動植物棲地與植群的有機生態
——無節制的砍伐與開發原始林,造成不可逆的物種多樣性流失
——風暴、乾旱、林火、溫度升高等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生態災難愈加頻繁
——如何恢復大自然自我調節、自我更新的能力,將是人類世面臨的最大挑戰
本書後半部在盤點危險與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引入生態學觀點,提醒我們向森林與「母樹」滋養跨物種的智慧學習。森林不只是詩意與美感的表徵,更是人類可以加入的共同體,人與森林重建靈性關係,是讓各種生命型態共同繁榮的契機。
正如作者在書中引用人類第一首史詩《吉爾伽美什》的隱喻:失去守護靈的森林,也將永遠失去活力和野性。森林是大自然最豐饒的饋贈,是獨具多樣性、複雜性的象徵系統:
森林的書寫、符號和預測,將改變人們對待彼此和土地的方式
森林的美麗與靈性,必須重新被召喚、被發現
作者以抒情而詩意的寫作風格,帶領讀者飽覽森林超越時間、豐饒而神祕的樣貌,激發我們對森林魅力與靈性感受的同時,也為當代生態書寫開啟了全新的情感、知識與環境的視角。
【溫暖推薦】
古碧玲 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呂紹理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洪廣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游旨价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所博士、《橫斷臺灣》作者
【國際好評】
「自然之美必須不斷被重新發現——關於森林的符號、書寫和預測,將改變人們對待自然和土地的方式。」
——大衛.哈思克David Haskell,《森林祕境》作者
「《魔法森林》激發了我們的想像力。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總結了人類如何在文學和視覺藝術中概念化和描繪森林,內容豐富且易於理解,探討人們如何看待文明邊緣之外的荒野。」——前言評論
「穿上您的登山靴,準備好在作者的專業指導下,開啟讓你腎上腺素飆升的森林環球之旅……這本書引人入勝,每一頁都閃爍著美麗和智慧的光芒。」
——瑪麗亞.塔塔爾Maria Tatar,《千面女神》作者
也是存在、故事與意義的集中地
一部融合心靈史、環境史的自然書寫
穿越滿溢魔法的森林
以全新視角
開啟生命、生態與靈性的對話
★森林是滿溢生命與故事的瑰麗寶藏
鮑里亞.薩克斯 (Boria Sax) 年少時從祖父母那裡繼承了位於紐約州的一片森林。接下來的近半世紀,他與所有存在於林中的生命建立了親密聯繫,透過從未間斷的觀察、採集與書寫,編織成這本以森林作為心靈場景的自然之書。
他理解到,森林不能只用生態或科學角度來理解——「森林」一詞本身就具有詩性,如同一個巨大的語言和經驗之巢。森林是人類學、文學、藝術的重要母題和原始場景之一。森林是超越時間的存在,是與人類心靈交織而成的多重宇宙。
本書以48個主題,帶領讀者穿越滿溢魔法的森林,飽覽森林構築的想像世界:
——希臘人曾保留數以百計的神聖小樹林作為眾神的居所,也是與神諭溝通的媒介
——北歐神話Yggdrasil世界樹、阿拉伯WaqWaq雌雄一體樹,象徵不同宇宙觀
——史詩英雄吉爾伽美什以詭計馴化守護黎巴嫩雪松林的巨靈,森林自此喪失野性與魔力
——俄羅斯民間傳說中最原始的女巫師雅加婆婆,是自然森林、自然女神的隱喻化身
——美洲原住民與森林神靈、林中動植物進行能量交換儀式,年輕人進入森林探索「靈視」
——森林中的土壤、植群、河流、物候與天象,展現喧囂與寧靜、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張力,
森林,是屬於詩歌和詩學的空間⋯⋯
作者與自然共情,穿梭於神話、文學、民間傳說、童話故事、煉金術乃至當代心理學、藝術中的森林場景。森林象徵了心靈與物質、生命與死亡、夢想與現實、時間與永恆、自然與精神世界的交會。
★關於森林的每一個概念 都是一種宇宙論
然而,隨著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自然與森林的靈性被「去魅」;緊隨其後的理性與工具技術至上,人類成為森林傲慢的統治者,短短幾百年間便引發生態失衡的危機:
——經濟林業以大規模單一化栽種取代天然混合林,摧毀動植物棲地與植群的有機生態
——無節制的砍伐與開發原始林,造成不可逆的物種多樣性流失
——風暴、乾旱、林火、溫度升高等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生態災難愈加頻繁
——如何恢復大自然自我調節、自我更新的能力,將是人類世面臨的最大挑戰
本書後半部在盤點危險與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引入生態學觀點,提醒我們向森林與「母樹」滋養跨物種的智慧學習。森林不只是詩意與美感的表徵,更是人類可以加入的共同體,人與森林重建靈性關係,是讓各種生命型態共同繁榮的契機。
正如作者在書中引用人類第一首史詩《吉爾伽美什》的隱喻:失去守護靈的森林,也將永遠失去活力和野性。森林是大自然最豐饒的饋贈,是獨具多樣性、複雜性的象徵系統:
森林的書寫、符號和預測,將改變人們對待彼此和土地的方式
森林的美麗與靈性,必須重新被召喚、被發現
作者以抒情而詩意的寫作風格,帶領讀者飽覽森林超越時間、豐饒而神祕的樣貌,激發我們對森林魅力與靈性感受的同時,也為當代生態書寫開啟了全新的情感、知識與環境的視角。
【溫暖推薦】
古碧玲 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呂紹理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洪廣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游旨价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所博士、《橫斷臺灣》作者
【國際好評】
「自然之美必須不斷被重新發現——關於森林的符號、書寫和預測,將改變人們對待自然和土地的方式。」
——大衛.哈思克David Haskell,《森林祕境》作者
「《魔法森林》激發了我們的想像力。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總結了人類如何在文學和視覺藝術中概念化和描繪森林,內容豐富且易於理解,探討人們如何看待文明邊緣之外的荒野。」——前言評論
「穿上您的登山靴,準備好在作者的專業指導下,開啟讓你腎上腺素飆升的森林環球之旅……這本書引人入勝,每一頁都閃爍著美麗和智慧的光芒。」
——瑪麗亞.塔塔爾Maria Tatar,《千面女神》作者
- 導言:森林與記憶
- Chapter 01 樹與葉
- 01 森林:沒有大腦的思考之地
- 02 森林意象藏在神話與字源裡
- 03 走進森林身分認同跟著流動
- 04 森林萬物的語音表意
- 05 森林的語言充滿暗示的力量
- Chapter 02 樹的靈性
- 06 雜種與異常是污染或神聖?
- 07 民間傳說中的植物體現萬物有靈
- 08 世界之樹:連結宇宙各部分的紐帶
- 09 樹木的靈性渴望天國?
- Chapter 03 森林的神祕生物
- 10 恩基杜:野人的基本形象
- 11 《西遊記》樹精幻化人形
- 12 非洲「邪惡」森林帶來危險與解脫
- Chapter 04 征服森林
- 13 人類英雄殺死森林守護者
- 14 遇見現代版的胡姆巴巴
- Chapter 05 皇室狩獵
- 15 重新思考動物的狩獵化與馴化
- 16 狩獵的兩種模式:收穫與採集
- 17 管理森林:從公共財到皇室保留地
- 18 國王將森林經營神聖化
- 19 中世紀森林彰顯皇室魅力
- 20 美洲森林成為男性的荒野樂園
- 21 雄鹿斑比的真實林中生活
- Chapter 06 森林與死亡
- 22 羅馬時代的日耳曼印象
- 23 日耳曼與羅馬森林:從文明的邊界到庇護地
- 24 但丁《神曲》裡的暗黑森林
- 25 日耳曼確立森林民族的身分認同
- 26 森林裡的死亡:對毀滅的浪漫渴望
- 27 從《林中獵人》思索人類介入自然
- Chapter 07 森林之主
- 28 與擬人化的森林靈魂對話
- 29 綠騎士:超自然力量的使者
- 30 綠騎士史詩顯現童話特質
- 31 煉金術:神祕的身心轉化過程
- Chapter 08 森林女王
- 32 雅加婆婆:反映人類對自然的矛盾心態
- 33 〈糖果屋〉:以森林為背景的恐怖童話
- 34 森林女子:原始強大的自然化身
- 35 母樹:傳遞智慧的樹族女族長
- Chapter 09 古典、洛可可與哥德森林
- 36 維柯的文明史:森林是文明興起與衰敗的條件
- 37 古典森林:希臘羅馬文化啓發的自然聯想
- 38 洛可可森林:樹木繁茂的歡樂莊園
- 39 哥德式森林:掩藏廢墟的陰鬱浪漫
- 40 哥德式與洛可可風格的互補滲透
- Chapter 10 原始森林
- 41 哈德遜河畫派:記錄荒野消失前的輝煌
- Chapter 11 夢中森林
- 42 〈睡美人〉:遵循自然界生命模式
- 43 〈玫瑰公主〉:少女融為森林的自然力量
- 44 迪士尼森林:遊戲精神主宰的皇室幻想
- 45 創造與行銷夢想的迪士尼世界
- Chapter 12 叢林法則
- 46 歐美人驚異幻想的熱帶叢林
- 47 《黑暗之心》:深入西方文明的內心叢林
- 48 殖民強權在非洲重溫「人類的童年」
- 49 「叢林」之名的暗示
- Chapter 13 拿著大斧頭的人
- 50 美國政府的森林保護與矛盾
- Chapter 14 樹的政治
- 51 木材短缺的政策管理角力
- 52 納粹德國的環保主張
- Chapter 15 森林裡的河流
- 53 交織科學與情感的森林保護
- 54 後現代森林:一個包羅萬象的有機整體
- 55 拒絕人類中心主義的線性觀念
- 後記
- 文化中的森林.大事記
- 譯名對照
- 原書註
- 延伸閱讀
- 謝詞
- 圖片使用致謝
紙本書 NT$ 680
單本電子書
NT$
47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