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高效偷懶:『世界一流工程師』都在用的AI時代思考法
  • 點閱:910
    216人已收藏
  • 譯自:世界一流エンジニアの思考法
  • 作者: 牛尾剛 著 , 洪慧芳 譯
  • 出版社:野人
  • 出版年:2024
  • 集叢名:野人家:237
  • ISBN:9786267555361
  • EISBN:9786267555354 EPUB; 9786267555347 PDF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79620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美國微軟Microsoft高級軟體工程師教你
Be Lazy 只做最重要的事➡️➡️讓工作更輕鬆
Fail Fast 正確犯錯➡️➡️更早下班!

找出工作中20%的核心任務,

花更少的時間,解決80%的問題!

★先思考,再行動,選對方向才能事半功倍
★微軟Azure Functions雲端團隊「成為AI時代高薪人才的思考方法」!
★重點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的工作帶給公司多大影響力」

▋進不了矽谷夢幻科技公司,也能學習高薪工程師的高效工作術!
作者現任美國微軟高級軟體工程師,身居全球一流雲端團隊的重要角色,但他其實曾經是三流的工程師,不僅笨拙、記憶力差,還診斷出成人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轉職到美國高科技企業的路上挫折不斷。
因此,他不斷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完成自己不擅長的事」,並奇蹟地在44歲進入微軟!不僅獲得更高的年薪,也過上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他從小在日本長大,沒有接受國外教育,在本書中,他用亞洲人的視角,學習、模仿美國同事的思維模式,寫出了自己在超大型雲端開發前線學到的超高效工作法!
其中,最讓作者印象深刻的兩大工作原則:「Be Lazy」(偷懶的智慧!)、「Fail Fast」(快速失敗,找對方向!)更是180度扭轉了他的工作哲學;透過傳達這些新的思維,他已幫助眾多讀者更接近自己的夢想!

▋你是否也困擾於……
→為什麼同樣的問題反覆發生,沒有徹底解決?
→為什麼老闆&主管總是對我的報告不耐煩?
→為什麼升遷速度那麼慢?
→世界級的企業和人才,具備哪些了不起的思考方式和高效工作法?
→我的工作能力還有哪裡需要加強?

【翻轉工作思維▶工作效率X3、休息時間X3】
❎普通上班族:如果有100個任務,就做完100個任務。
✅超高效工程師:只做20個核心任務,剩下的80個不做,明白「20%的工作能創作80%價值」。

❎普通上班族:出問題時「盲目試錯」,一一檢查所有可能出錯的地方。
✅超高效工程師:「先建立假設→再試錯」,在三次以內找到問題點。

❎普通上班族:工作能夠「被AI取代」。
✅超高效工程師:運用AI「創造新的事物」。

❎普通上班族:視多工為「高效的工作法」。
✅超高效工程師:視多工為「生產力的殺手」。

❎普通上班族:「害怕失敗」,做完所有細節才敢推出服務或成果,結果發現不符合市場需求。
✅超高效工程師:「對失敗不陌生」,崇尚『敏捷式開發』➡快速驗證、快速失敗,快速摸清市場需求。

❎普通上班族:「大概懂了就可以」,結果每次做一樣的事情,都要花時間重新研究做法。
✅超高效工程師:「花時間理解原理和細節」,學會就能快速應用。

❎普通上班族:「憑感覺」判斷問題。
✅超高效工程師:「憑事實+數據」判斷問題。

❎普通上班族:重點放在「投入更多時間和努力」,一直在加班。
✅超高效工程師:重點放在「提升產出和生產力」,只投入達成目標所需的最低限度努力。

❎普通上班族:開會完還「把一大堆問題帶回座位」。
✅超高效工程師:「不把工作帶回座位」,在會議現場解決問題。

❎普通上班族:從「自己的角度」解決問題,耗費大量時間來回溝通。
✅超高效工程師:從「提問者的角度」解決問題,迅速釐清問題重點。

……超過50個「高效掌握工作與人生」的最強技能!超容易執行!

▍讀者激推!
破百則日本Amazon讀者五星書評★
👉這本書具體寫出了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如何在職場中高效溝通。無論是對於處在充滿KPI壓力的職場中新鮮人、資深員工,或是希望提升工作技能的學生,都提供了許多值得學習的內容!── yamuimo

👉這本書特別適合現役軟體工程師以及想成為軟體工程師的人閱讀。你將了解到世界頂尖的技術玩家是如何面對那些所有工程師都曾經遭遇過的挑戰,他們的心態和行動方式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 mabo

 👉心中一直堵著的那股鬱悶感,在讀完這本書後,終於舒暢了。書中闡述了許多能讓人積極思考的心態。我不是軟體工程師,而是硬體工程師,因此有許多部分與我無關。儘管如此,我仍然覺得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 ひ


作者簡介/牛尾剛

197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畢業於關西大學。

現任美國微軟Azure Functions產品團隊高級軟體工程師,居住於西雅圖。


大學畢業後在日本大型系統整合公司(SIer)擔任IT工程師,並於2009年自主創業。作為敏捷式開發與DevOps領域的專業顧問,他參與了大量的顧問服務與公開演講。2015年加入美國微軟,擔任技術推廣者,2019年起在美國微軟總部負責Azure Functions開發工作。

著作包括《IT工程師從零開始學英語的祕訣》(書名暫譯,ITエンジニアのゼロから始める英語勉強法)。

譯者簡介/陳聖傑

曾為華語教學工作者。目前旅居於日本鎌倉,一邊以文字及影像紀錄著日常的吉光片羽,一邊朝著純熟編譯者的方向邁進。

mail: chiiehchen@gmail.com
instagram: @chiiehchen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譯者簡介
  • 前言
  • 目錄
  • 第1章 世界一流工程師為何與眾不同?——高生產力的祕密
    • 「高生產力」的差異
    • 頂尖工程師令人震驚的解決思路
    • 反覆試錯是「壞事」
    • 即使頭腦聰明,也需要時間「理解」
    • 將「花時間理解」付諸實踐
    • 花費時間理解基礎,才能掌握複雜的技術
    • 累積事實,不要「憑感覺」判斷問題
    • 在寫程式碼之前,先寫一份小文件
    • 在腦內創建「心智模型」
    • 先依賴專家,不要自己埋頭苦幹
    • 成為「擁有良好習慣」的程式設計師
    • 專欄 什麼是「敏捷式開發」?
  • 第2章 美國的工作思維模式——在日本時沒注意到的事情
    • 名為「Be Lazy」的思維模式
    • 養成四大習慣,大幅減少工作量
    • 欣然接受風險和錯誤
    • 打造「接受失敗的環境」的具體方法
    • 接受不確定性,不需要完成所有工作
    • 用「可視化流程圖」降低工作量
    • 接受「工作本來就會不斷變化」的思維
    • 從「達成結果」到「創造價值」
  • 第3章 讓大腦游刃有餘的資訊整理與記憶術——才華洋溢同事的工作祕訣
    • 閱讀程式碼的訣竅,就是盡量不閱讀程式碼
    • 如何減輕大腦的負擔?
    • 按照工作的難易度來思考
    • 「結果至上主義」會阻礙進步
    • 多工會降低生產力,所以絕對不做
    • 每天預留四小時屬於自己的工作時間
    • 為什麼同事們的「記憶力」這麼好?
    • 「書寫」能夠大幅提升理解力
    • 只在腦中整理思緒,不要寫下來
    • 「理解、記憶、重複」的黃金法則
    • 專欄 如何進入國外科技公司就職
  • 第4章 溝通的奧祕——如何表達、詢問、討論
    • 「減少資訊量」的重要性
    • 「提前準備」的重要性與溝通技巧
    • 提高對他人所需資訊的敏銳度
    • 用「讀者的角度」編寫筆記
    • 「線下討論」的重要性
    • 「快速通話」比線上會議更高效
    • 從「自己是否能學到東西」的觀點出發
    • 營造「輕鬆拒絕氛圍」的重要性
    • 透過討論鍛鍊思考
    • 即使觀點衝突,也「不否定」
    • 「會話能力」能間接提升工作效率
  • 第5章 建立「僕人式領導」與「自組織團隊」提高生產力
    • 用「僕人式領導」提高工作效率
    • 放手讓員工「自組織團隊」
    • 每位軟體開發人員都像是一間獨立商店
    • 「信任員工具備實力」的工作文化
    • 經理的職責是「提供支援」和「解決阻礙」
    • 大多數工作沒有設定期限,經理也不會催促
    • 如何建立「自組織團隊」?
    • 團隊絕不區分上中下級
    • 容許失敗的職場,才能孕育員工的挑戰精神
    • 鼓勵「Be Lazy」,尊重休假
    • 目標是「在世界各地都能養活自己」
    • 專欄 美國的職涯發展文化
  • 第6章 提升工作和生活品質的習慣養成術——從「時間箱」到鍛鍊身體
    • 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時間
    • 準時下班效率更高
    • 利用「時間箱」限制工作及學習時間
    • 「停止過度使用大腦」的三個方法
    • 切換執行不同的事,更能提高效率
    • 透過打掃獲得「掌控人生」的力量
    • 整理的技巧
    • 體能不足是大問題
    • 改善更年期帶來的失眠問題
  • 第7章 如何在AI人工智慧時代生存?——擺脫「批判文化」,培養迅速應變的能力
    • AI人工智慧將導致程式設計師失業
    • 哪些職業不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
    • ChatGPT問世,我們應該如何與AI協作
    • 在AI人工智慧時代,「專業能力」才是最大優勢
    • 日美軟體開發產業的文化差異
    • 「批判文化」摧毀一切
    • 貢獻與感謝的良性循環
    • 日本軟體產業的重生之路
    • 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控
  • 後記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類似的書籍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