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訊 [第470期]:文學獎作為問題 創作競技的臺前幕後
-
點閱:55
8人已收藏
- 作者: 文訊雜誌社編著
-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 出版年:2024.12
- 格式:PDF,JPG
- 頁數:200
- 附註:月刊
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16
本期內容簡介
作家林楷倫2024年11月1日在社群媒體貼出〈寫作者心碎行事曆〉,乍讀下貌似一則戲筆,或許它才是最赤裸、最血腥的真實?文中提到,臺灣寫作者要面對每個月輪流公布的各種文學獎、書獎榜單,或者文化部、國藝會補助結果,一月過年期間還會「被人家問當作家好賺嗎?」每個月行事曆中,常出現的字眼就是「投文學獎」、「開獎」、「落榜」、「繼續投」……遇到難得空閒的月分,也要「沒啥事,準備下一次的心碎循環」。這樣的心碎行事曆,總是處在受傷與療傷之間,運作上跟「文學獎」三個字始終脫不了關係。
本期專題「文學獎作為問題:創作競技的臺前幕後」包括三個子單元:評審觀點、選手說法、研究發現。尤其是最末一項,希望能讓正在以文學獎為研究主題的學術界新銳,能夠把他們晚近的發現或疑問,透過這次專題與讀者們分享。
當文學獎成為問題,整個機制才能真正被檢視、被重估與被改變。
- 編輯室報告(第1頁)
- ︱自由談︱(第10頁)
- 〈鄉野聊齋〉沙布洛的射箭場(第10頁)
- 〈相見歡4〉那些遠颺的歲月(第13頁)
- 〈海洋帶我去流浪〉第六幕:登陸(第16頁)
- 〈一寸灰〉死亡與創造之謎(第19頁)
- 〈尋找李彥老師〉尋找李彥老師之四十年後的答案(第22頁)
- ︱本期專題︱文學獎作為問題:創作競技的臺前幕後(第26頁)
- 當文學獎成為問題(第28頁)
- 文學評審的內心話(第34頁)
- 像我這樣一個詩獎評審(第36頁)
- 做評審是對鏡照見自己的厭懼死境(第40頁)
- 真金換流浪(第42頁)
- 不是為獎而生(第44頁)
- 作者的告知義務(第47頁)
- 當我被說獎棍時,我真希望全家都是獎棍(第50頁)
- 從浴室到澡堂(第52頁)
- 我怕文學獎(第54頁)
- 文學獎的面貌―以縣市文學獎為觀察對象(第57頁)
- 花園中的暮靄盛景―「寫到極致,評到心坎,策畫有道―文學獎的場內場外」座談側記(第60頁)
- ︱聚光燈︱黃榮村《時代與往事》新書發表暨茶話會―活動側記(第66頁)
- ︱人物春秋︱(第74頁)
- 〈資深作家〉生命本來就是跨領域―專訪汪其楣(第74頁)
- 〈文壇新秀〉等待轉機,也保持有趣―專訪陳建佐《明日與那些幽微之時》(第82頁)
- 〈懷念作家〉(第85頁)
- ︱談文論藝︱(第97頁)
- 〈百草言〉當下臺灣語言名稱爭議偶感(第97頁)
- 〈Pentimento〉(第102頁)
-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第124頁)
- ︱書的世界︱(第129頁)
- 最濃調味是人情―讀鄭如晴《往日食光》(第129頁)
- 在舉國若狂的年代―讀嚴歌苓《蜃樓》(第132頁)
- 謂我何求?一切虔誠終當相遇―談陳克華《他在花蓮寫作》(第135頁)
- 聽音辨位―讀馬翊航《假城鎮》(第138頁)
- 小時光麵館―謝子凡《致白目者》(第141頁)
- 曾經滄海―《我愛過的八○年代》推薦序(第144頁)
- ︱我們的文學夢︱抓住遠方柔軟模糊的光―林達陽的文學夢(第146頁)
- ︱特稿︱風雅雲集―七家資深人文出版社:東方.三民.廣文.光啟.志文.純文學.黎明交流會側記(第154頁)
- ︱草原副刊︱(第158頁)
- 鐵道告白(第158頁)
- 妳所尋獲的生活(第159頁)
- ︱銀光副刊︱(第161頁)
- 〈響馬導演話從頭之十三〉看過許多好萊塢電影(第161頁)
- 〈時代與往事〉(第164頁)
其他刊期
類似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