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之心靈書寫身影:從班婕妤到蘇偉貞 [有聲書]
-
點閱:15
25人已收藏
- 作者: 蕭湘鳳 著 , 元華文創編輯組 朗讀
- 出版社:方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2024
- ISBN:9789864712137
- EISBN:9789864715220 有聲書(MP3); 9789864712267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6192
- 附註:附錄: <自悼賦>(全文所錄以<<漢書外戚傳>>為底本)
這本書從漢代的班婕妤到現今的蘇偉貞,共解讀了八位與女性相關的文學作品,作者讓她們有了跨時空的對話,以賞析詩詞或小說的文本方式,讓這些女性人物的特質自我顯現。
【導讀】
本書將焦點側重在婦女如何因為不被理解的寂寞,藉著書寫療癒了自己,也呈現了心靈層次的身影。經由書寫,婦女必然觀察自我與生活景物之「關聯」,在體物與緣情間寄託了個人的生命覺醒。胡文楷收錄《歷代婦女著作考》記載班婕妤有《班倢伃集》一卷,惜《隋書經籍志》所著錄已喪失,據《宮閨氏籍藝文考略》言:「班姬二賦,自悼則小雅之苗裔,搗素乃鮑謝之濫觴。」得知班婕妤的賦有兩篇,名為〈搗素賦〉和〈自悼賦〉,〈自悼賦〉具有詩經怨而不怒的傳承,〈搗素賦〉則開啟了南北朝的賦作。〈自悼賦〉是目前能找到最早及最完整的婦女書寫,因此本書以班婕妤的〈自悼賦〉為開端,以細讀文本的方式,探究婦女心靈書寫之表現型態。不容否認,中國女性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與歷史論述中常是被忽視的「她者」。但從漢代的班婕妤到晚清的秋瑾,婦女彼此之間有著相似的靈魂,就如余秋雨評張愛玲所言「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學並不拒絕寂寞。」幾千年來中國婦女的書寫與生活模式,藉著賦與詩詞的文體,有著精彩的內涵,也為現代女性建立了典範。所以到明末,女詩人徐燦依然喜愛以班婕妤為題材,其〈長信怨〉云:「君心嫌故扇,懷袖起涼飆,揣分辭雕輦,承歡侍洞簫。綺羅秋御冷,歌吹夜聞遙,猶得陪長信,餘恩感未銷。」「故扇」和「懷袖」運用的是班婕妤〈怨歌行〉的典故,至於「辭雕輦」用的是《漢書》的史實記載,來看班婕妤賢良不越本份。研究徐燦詩詞者,無人論及徐燦詩詞題材是否不同,今觀徐燦詩與詞的最大差異,在於徐燦大量書寫歌詠歷史女性的詩。徐燦詩歌詠述歷史人物時,常選擇歷史上的名女人為主題,以抒發內心感受,清楚看出徐燦以女性觀點看歷史女性,除了屢次入詩的班婕妤,徐燦如何以典故抒發對王昭君與梅妃的情懷。〈昭君怨〉云:「白首深宮裏,紅顏大漠前,去留均薄命,生死竟誰憐。寒月窺秋鏡,胡馬切夜絃,玉容憔悴甚,翻覺畫圖妍。」一句「去留均薄命」道出個人對昭君和親的特殊看法。又如〈梅妃〉詩云:「不學蛾眉鬥豔粧,御懶共舞霓裳,君恩尚有珍珠賜,淚滿紅綃淚轉長。」對於梅妃所遭遇的愛情冷暖,給予深刻對照。
本書在章節排序上,筆者將班婕妤的〈自悼賦〉置於全書首篇,因〈自悼賦〉是女性第一篇女性的自傳書寫,接著班昭的《女誡》在中國婦女教育的論述中居於典範式的地位,她的〈東征賦〉更是不容忽視,從賦文中也可看到她對《女誡》的生命實踐。就班昭的《女誡》中,「謙讓恭敬,先人後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執務私事,不辭劇易,所作必成,手跡整理」、「夫為婦者,義以和親,恩以好合」以及倡導「四德」、不要輕易離婚、和睦家庭等觀念,即使在現在,它的規範作用和道德感召力量仍是不容忽視的。中國傳統女教並不完全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障礙,仔細分析,有很多值得肯定之處。筆者認為這也是專研中國傳統文學所在意的,不要只將傳統思想成為包袱,認定傳統觀念似乎應該徹底拋棄,若能換一個角度,就看到了它的合理性。
劉淑麗認為所謂「女性書寫」,最基本的即是女性寫作「書寫」的發出者是女性。而「對女性的抒寫」實際上也就是抒寫女性,是指作家以女性作為抒寫的對象,「抒寫」的主語我指的是男性。「對女性的抒寫」表明了一種距離,一種男性和女性之間的距離,以及女性在被抒寫中作為客體、作為被物化或「塑造」、「想像」的角色與男性之間的距離,實際上是一種男性在寫作中對女性的權力,甚至包括了關懷或者窺探對女性類型與身分的喜好。雖是「書寫」與「抒寫」的差別,卻區分了女性與男性的見解。中國婦女的書寫情懷,從漢代開始,已塑造了一個固定的典範。婦女多了一隻心眼,擅長書寫寂寞,在現實的環境存在著悲怨,以書寫開拓一個無所不能的世界,在身邊看到的是不盡人意的瑕疵,婦女通過體會瑕疵,讓自己在書寫的世界創造出另一個理想國度,也為自己開啟了另一個世界。誠如斯特普爾頓所言「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觀察者,他首先探索了我們宇宙中的眾多世界,了解智慧如何進化。最後與造星者發生對峙。」重點是,巔峰對決也許是以悲劇收場,而不是大團圓,因此另一個完美的世界只能由婦女自己發現。婦女們心靈層次的書寫,有許多自傳式或情節式的內涵,她們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和自己有關的知識,與經驗連結,書寫出個人情感或感受。
其中七位婦女的心靈書寫也可以採傳記個案的方式,去深入探討分別生活於漢代、魏晉、明與清末不同背景的女性的生命歷程,並同時發現她們彼此的相互影響,以窺探婦女書寫的演變過程。這個過程,即如黃嫣梨在《妝臺與妝臺之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中所言,是中國婦女從「妝臺」轉變到「妝臺以外」的過程。明與清末是轉換期的「新女性」典範,她們開始追求自我,不只以書寫肯定自我,並以社群和革新的精神來實踐理念,在社會的大場域裏已有一席之位,在實踐中超越了千年來中國傳統社會的兩性主從關係,建立了近代婦女的新典範。藉由女性詩賦中的書寫,可以發掘每一種題材都有一個來歷,一個背景,更成為女性書寫的一個語碼。從班婕妤到秋瑾都寫出了情愛與道德的矛盾超越,寫出了女性如何面對感情,寫出了女性的勇敢形象,她們用了女性自己的語言,猶如秋瑾穿上西裝拿了刀,扮演雙重的性別,了解她們自己的雙重的語境。古代女子從思婦變成了怨婦,是必然的結果。在談到詞之美感特質時,葉嘉瑩曾提出了「弱德」這個文學概念,愛情為什麼變成了歷史,一定要提到歷史的背景,男子之志女子之情,就如葉嘉瑩所說的「弱德之美」,弱者是沒有出息的,弱還要有德,在重大不幸的遭遇之下,一方面能夠承受,一方面能夠負擔,一方面還能完成你自己,這是一種品德,是弱者的品德,儒是需,內含懦弱之意,「需」是易經的卦名,如何在艱難困苦中完成你自己。他們不只是小我之憤怨,而是潛入人生心靈深處後之觀照與體會,所引發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哀感,一種憂生憂世的悲情,是一種普遍性的人生悲怨,即從自我的痛苦與不幸出發,達到對於整體人類的生存情境的認知,此亦廚川白村所認知的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也是文學本身內在的價值。
本書共收錄八篇短篇論文,其中包含從古到今的七位女性書寫,一篇選蒲松齡《聊齋誌異》有關女性情慾之被書寫,女性的書寫與被書寫之間,都對歷史與文學有極大的貢獻,如陳阿嬌和趙飛燕的被書寫,如班婕妤的自我書寫,筆與比之間,可以深刻思考女性為何想要自我書寫?男性又為何要寫書寫女性?源頭有何不同呢?從漢到清,女性的話語權,聲音也許微弱和寂寥,但女性內在本質和精神立場,是不容置疑的,女性有其細膩的心理活動書寫。男性往往為了仕途,書寫女性以表達國家情懷,以女性的形象表自己之情,屬於象徵性的運用,也許女性名字身份地位是真實的,但男性只能依其形象想像與再造,女性像是人形立牌,若想了解女性的心理劇場,都不如直接閱讀女性作品。總之,無論她們生活在妝臺庭園的時代,或是生活在妝臺庭園之外的時代,她們都是在歷史中真真實實地生活過,研究她們,對於我,是一種對話,一種超越時空的對話。
※本書榮獲文化部補助出版,謹此致謝!
- 封面
- 版權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自序
- 導讀
- 第一章 班婕妤〈自悼賦〉——開創女性自傳書寫
- 一、前言
- 二、〈自悼賦〉奠定才女地位
- 三、宮怨賦的傳統與開展
- 四、結語
- 附錄〈自悼賦〉(全文所錄以《漢書外戚傳》為底本)
- 第二章 班昭〈東征賦〉——為兒離鄉之行旅書寫
- 一、前言
- 二、班昭賦作背景
- 三、紀行賦之傳統與開展
- 四、〈東征賦〉書寫出儒家婦女形象
- 五、結語
- 第三章 丁廙妻〈寡婦賦〉——建安寡婦心聲紀實
- 一、前言
- 二、〈寡婦賦〉的同題創作意涵
- 三、丁廙妻的多元悲情書寫
- 四、〈寡婦賦〉的男女書寫意涵
- 五、結語
- 第四章 徐燦詩詞——聚少離多之夫婦情境
- 一、前言
- 二、徐燦之情感因緣
- 三、徐燦詩詞之分期
- 四、詩詞題材之開創處
- 五、結語
- 附錄 拙政園之庭園風景與相關詩詞賞析
- 第五章 蒲松齡小說——虛擬女性之愛欲追尋
- 一、前言
- 二、狐狸的愛欲與法術
- 三、畸形愛欲與變態物欲
- 四、提供愛欲的多層角度
- 五、結語
- 第六章 秋瑾詩詞情調——心比男兒烈之英雄性格
- 一、前言
- 二、秋瑾生命之轉折
- 三、詩詞中歷史人物之投影
- 四、生命實踐之體驗價值
- 五、完成儒家生命抉擇
- 六、奠定婦女革命典範與影響
- 七、結語
- 第七章 席慕蓉——揮灑浪漫詩性的精靈
- 一、前言
- 二、浪漫精靈的訊息傳遞
- 三、蕭蕭與席慕蓉之交疊互涉
- 四、結語
- 第八章 蘇偉貞小說——鏡頭內外心理書寫
- 一、前言
- 二、魔術般虛實情境
- 三、虛實符碼:語言、影像
- 四、虛實拉扯:想像、象徵
-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