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剝復:莫拉克風災重建三年微紀錄
  • 點閱:26
    2人已收藏
  • 作者: 洪美華主編
  •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 高雄市政府發行
  • 出版年:2012
  • ISBN:9789576967238
  • 格式:PDF,JPG
  • 頁數:212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14

內容簡介

莫拉克颱風所伴隨的淹水、山崩與土石流重創高雄,歷經3年的重建,災區已逐步復甦新生。藉由編輯出版重建3週年專刊,忠實記錄重建歷程、環境生態與人的互動關係、相關成果與所遭遇的問題、省思與改進。在全球氣候變遷挑戰日益明顯的今天,重新面對國土減災、防災、救災之規劃與應變,以及災後復原、重建與永續之思考與落實。

本書特色

一、高雄市莫拉克風災後重建三年歷程的重點彙整

莫拉克風災後三年間,滿目瘡痍的重建區在千頭萬緒中如何找到復原的能量與節奏?本書從交通、家園、校園、產業、文化五大面向,提綱挈領的點出在重建過程遭遇的問題、政府的重建策略、居民的想法。以莫拉克風災造成的多元災害類型,對區域及居民造成的影響既深且廣,以及社會投入空前的重建資源,這段歷程彌足珍貴。本書對政府相關部門、研究機構面臨救災、復建議題上重要的參考工具書。

二、重建參與者第一手訪談資料

本書訪談17位重建過程中,深度參與政策制定、計畫執行、協調溝通的中央、地方機關,以及民間人士。透過第一線參與者的口述說明,清楚釐清莫拉克災後各項重建工作所面臨的國土涵養保育、災防安全、工程品質效率、家屋重建復原、族群文化保存、居民就業生計、心靈創傷撫慰、學童就學與老人安養…等問題所在,以及執行過程的思考轉折,更珍貴的是在三年後回顧省思檢視,提出願景與建議。

作者簡介

【策畫】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10月設立,原名「月旦出版社有限公司」、「月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基於新時代新主張,秉持高度知性的風格,以出版法律及政治等社會科學類圖書、雜誌為主。1999年,有感於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失序,重新反省定位,改名為『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期冀以貼近人的身心靈健康為出發點,追求對自然的尊重與學習,進而回歸到對本土既有智慧的認識與傳承。

自2000年起,新自然主義推出《還我綠色地球》系列,開始系統性的引進國外消費、生態、社會意識的環保書籍,該系列於2002年獲選小太陽獎推薦優良讀物;之後的《蠻野心足系列》則從經濟與商業的角度探討環保問題。

在引進許多國外的環保觀念之後,新自然主義認為環保不能脫離在地,從2004年起推出《新自然環保教室系列》,邀請國內專家就綠建築、全球暖化、資源回收再生、綠色能源等議題,針對台灣本土製作的一系列書籍。2010年起推出,《綠色生活系列》分享日益處多元的綠生活樣貌,期待讀者在生產、消費、工作、居家、旅行時,從知綠到行綠,生活越來越知足幸福,共同守護美好家園與環境。

【主編】洪美華

台灣大學法學碩士。曾任工商時報專欄記者、工商時代月刊主編、時報雜誌主編、《日本文摘》雜誌總編輯、《中國通》商業雜誌總編輯。莫拉克風災重建快報企劃主持人、《暴雨後,看見彩虹:莫拉克災後的幸福再發現》主編。

【編輯】張 筧

在地資深記者。多年來採訪報導NGO團體與各種社會、社區題材,喜歡觀察、探訪社區的人文發展和社區意識的形成與變化,莫拉克之後重建帶給社區發展全新的動力,成為她關注的焦點…

【編輯】張倩瑋

資深企畫編輯。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多年來採訪、撰寫各種社會議題,深入探訪各種民俗與文化活動,關注於地方草根的活力與生命力。

【編輯】王雅湘

在地資深企畫編輯。長期編輯、撰寫高雄人文風情報導,對高雄重度成癮,每次採訪不管是不是早已熟悉的的題材或人物,還是會一再被人、事、物的熱情和質樸感動,因而樂此不疲。

  • 【導讀】重建之路,我們持續傾聽、陪伴、承擔 陳 菊(第6頁)
  • 第一章 緒論:重建工作,千頭萬緒(第10頁)
    • 第一節 救災、安置刻不容緩(第11頁)
    • 第二節 中央與地方政府分工合作(第17頁)
    • 第三節 重建工作內容(第19頁)
  • 第二章 交通重建:從尊重大地做起(第26頁)
    • 第一節 台20、21線修復:難度高、挑戰多(第27頁)
    • 第二節 高132、133重建:防災、安全兼具(第33頁)
    • 第三節 省思與成長(第41頁)
  • 第三章 家園重建:找回溫暖的家(第44頁)
    • 第一節 遷居新家園,還是留在祖靈地?(第45頁)
    • 第二節 杉林大愛園區(第49頁)
    • 第三節 小林村家園重建(第58頁)
    • 第四節 勤和社區、新開社區(第61頁)
    • 第五節 瑪雅自力造屋(第63頁)
    • 第六節 住下來,還要生活得好(第65頁)
    • 第七節 省思與成長(第67頁)
  • 第四章 教育重建:讓孩子發揮天使的力量(第70頁)
    • 第一節 用愛興建的新校舍(第71頁)
    • 第二節 看見生命的韌性(第79頁)
    • 第三節 新學期新氣象(第84頁)
    • 第四節 省思與成長(第88頁)
  • 第五章 產業重建:安頓下來,也得有收入(第90頁)
    • 第一節 農業的重生與發展(第92頁)
    • 第二節 文創新路:有特色就有機會成為產業(第103頁)
    • 第三節 觀光型態的轉變(第107頁)
    • 第四節 省思與成長(第114頁)
  • 第六章 文化重建:再遠,也要延續原鄉文化(第116頁)
    • 第一節 文化的保存與傳承(第117頁)
    • 第二節 多元文化融合的挑戰與收穫(第121頁)
    • 第三節 凝聚社區力量,重建你我好家園(第126頁)
    • 第四節 省思與成長(第133頁)
  • 重建大事紀(第136頁)
  • 附錄一:重建相關人士訪談記錄(依姓氏筆劃序)(第144頁)
    • 1. 古秀妃女士(第146頁)
    • 2. 王坤煌先生 悠遊山城負責人(第147頁)
    • 3. 谷縱‧喀勒芳安先生(第148頁)
    • 4. 李錦容先生 小林小愛村社區副主委(第151頁)
    • 5. 吳裕文先生(第151頁)
    • 6. 吳麗雪女士(第155頁)
    • 7. 林冠宇先生(第157頁)
    • 8. 徐文義先生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甲仙工務段段長(第158頁)
    • 9. 孫大川先生(第160頁)
    • 10. 孫榮貴先生 那瑪夏重建會會長(第165頁)
    • 11. 陳振川先生(第166頁)
    • 12. 陳敬忠先生 甲仙愛鄉協會理事長(第171頁)
    • 13. 張正揚先生 旗美社區大學主任(第172頁)
    • 14. 黃燭吉先生(第172頁)
    • 15. 鄭淑紅女士(第175頁)
    • 16. 蔡再傳先生(第177頁)
    • 17. 劉靜文女士(第178頁)
    • 18. 顏奇坪先生(第180頁)
    • 19. 蘇志勳先生(第182頁)
    • 20.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第183頁)
    • 21.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第186頁)
    • 22. 佛教慈濟基金會(第187頁)
    • 其他(第189頁)
  • 附錄二: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相關法令政策(第190頁)
  • 附錄三:參考書目(第202頁)
紙本書 NT$ 320
單本電子書
NT$ 224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14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