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近代中國農業化學事業中的國家權力(1900-1950)
  • 點閱:17
    1人已收藏
  • 作者: 侯嘉星 著
  • 出版社:民國歷史文化學社/開源書局/喆閎人文
  • 出版年:2023
  • 集叢名:民國論叢:15
  • ISBN:9786267370407
  • EISBN:9786267370384 EPUB; 9786267370391 PDF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144212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歐羅肥,是農畜動物的輔助飼料,也是民國50、60年代小學生,拿來課後互相開玩笑的名詞。
巴拉松,是當年很常被使用的有機磷農藥,也是社會新聞偶爾會出現的悲劇性配角。

這些我們好像熟悉,卻又陌生的東西,是人類在農業活動的發展中,所製造發明出來的。農業活動是人類經營環境最重要的方式,環境利用與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提升密不可分,而促使這個能力得以加強,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化學工業的發展。在第一次綠色革命之後,化肥、農藥、科學分析的相關知識,也在19世紀末傳入東亞地區。包括知識建構、生產事業、推廣組織以及田間實作等多個面向,對近代中國的農業、農村與農民的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大學院校、工廠等現代部門的農業化學研究與生產成果,滲透進入農業及農村,從而完成農業與農村的現代轉型,這也是農業及農村市場與現代部門的交互影響。以農業化學為線索,不僅可以發現農業轉型的意義,更能探究此過程中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互動,是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東亞經濟不可忽視的一環。

除了科學與經濟之外,現代農業科學的發展,無疑也是國家掌握地方的另一種途徑。國家透過土地調查、產業革新與科學化,強化對地方掌握的能力。在19世紀至20世紀的中國現代轉型中,除了知識、經濟的新舊交替外,國家與地方的關係,顯然也是這段時期的關鍵。

本書以農業化學事業為主題,首先探討近代東亞世界如何接受新式農業知識,並建立教學研究體系,也注意到此間參與者與群體的變化,呈現知識轉譯的曲折。新知識新技術的引進,成為國家掌握資源的重要方式,1930年以後,蓬勃發展的農業化學事業,成為中日政府發展國營事業、建立推廣體系的重要項目,承擔了增產富國的使命。借助國營事業的個案研究,本書也跨越1945年、1949年等關鍵年代,以更為連續的視野,觀察20世紀上半東亞世界推動農業化學事業的經驗,及其所反映的現代國家建構複雜過程。


作者簡介

侯嘉星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近現代中國經濟史、環境史、歷史GIS;代表著作有《機器業與江南農村:近代中國的農工業轉換(1920-1950)》、《1930年代國民政府的造林事業:以華北平原為個案研究》等。

  • 封面
  • 扉頁
  • 序章 只緣避跡出鄉邦
  • 第一章 彩雲飛過海東頭
  • 第二章 劇憐蝸角大王風
  • 第三章 世事玄黃說變亂
  • 第四章 用舍行藏總是仁
  • 第五章 欲為天心喚夢醒
  • 第六章 王氣凋傷思一統
  • 第七章 拍碎欄杆人不知(上)
  • 第八章 拍碎欄杆人不知(下)
  • 終章 命該濁世一身藏
  • 參考書目
  • 後記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550
單本電子書
NT$ 468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