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末西方偵探小說通過譯介進入中國之前,關於作案及如何解決罪案,中國古典文學傳統中既存的是公案小說——這一以官吏公堂斷案為情節核心的文學體裁。1896年,柯南·道爾的偵探故事首次被翻譯為中文,到二十世紀初,中國作家同時結合來自域外的新興體裁與自身古老的文學傳統,開始獨立創作一種新形式的偵探文學。偵探小說既屬於晚清西學東漸的一部分,同時也是詳細體現中西思想碰撞與集成的文化產物。因此,它不僅僅投射出一種文學現象,亦能夠在一個更加廣闊的社會及歷史視域下加以討論。
本書從特定視角檢視承接了悠久歷史傳統又飽經革命洗禮的晚清至民國,偵探小說如何反映作為經濟基礎的社會生活、組織制度,以及從屬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思想文化何走向所謂現代轉型的發展脈絡及動態過程,用另一種方式回答了「如何現代,怎樣文學」之命題。
需要強調的是,本書的主要目的並非希望簡單否定「五四」新文學或為通俗小說的價值進行翻案,而是試圖通過理解「主導意識」以外的「民間意識」,為中國近現代文學視域下,傳統與現代;衝擊與回應;國族與他者;模擬性與主體性;文化激進與文化保守等相關課題的討論提供值得關注的新案例。
作者介紹:
楊一,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在A&HCI,SSCI, CSSCI等數據庫收錄的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書評等四十餘篇。
- 總序(第v頁)
- 緒論(第1頁)
- 一、研究緣起:「新文體」在近代中國的生成(第1頁)
- 二、研究綜述:文學史中的中國偵探(第7頁)
- 三、研究方法及意義:現代語境中的身分認同與文學抉擇(第20頁)
- 四、章節介紹(第35頁)
- 第一章 此公案非彼偵探 —— 公案小說與偵探小說文體辨析(第39頁)
- 一、內容之區別(第41頁)
- 二、形式的分野(第68頁)
- 第二章 公案與偵探的交接班 —— 偵探小說中國化的發展歷程(第87頁)
- 一、前期 —— 從公案到偵探(第87頁)
- 二、中期 —— 中國偵探的黃金時代(第113頁)
- 三、重整旗鼓的明日黃花(第136頁)
- 第三章 作家、作品、世界、讀者 —— 偵探小說繁榮原因分析(第147頁)
- 一、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 新舊制度的交替乃基本內因(第149頁)
- 二、德先生與賽先生 —— 西學傳播中的策略問題(第155頁)
- 三、好風憑藉力 送我上青雲 —— 出版業的繁榮促進了偵探小說的發展(第165頁)
- 四、學而優不仕 —— 科舉的廢除與作家翻譯家的職業化(第178頁)
- 五、特緣當世要求 以合時人嗜好 —— 城市中產階級為偵探小說奠定了廣泛的讀者群(第187頁)
- 六、悟來紙醉金迷地 實則煙花地獄場 —— 現代都市環境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新素材(第193頁)
- 七、縱小兒女閒話之姿 實警世覺民之作 —— 偵探小說更能傳達通俗文學的明道救世觀(第205頁)
- 第四章 在「帝國」與「祖國」間徘徊 —— 偵探小說創作的「雙重性」(第213頁)
- 一、主角形象(第214頁)
- 二、空間意識(第223頁)
- 三、宗族關係(第230頁)
- 四、團圓傾向(第241頁)
- 五、雙重標準(第248頁)
- 第五章 現代性與本土主義的拮抗:文化危機時代的文學抉擇(第257頁)
- 一、半殖民形態下的殖民警惕(第277頁)
- 二、文化正統性訴求(第286頁)
- 三、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另一種路徑(第293頁)
- 結語(第301頁)
- 參考書目(第309頁)
紙本書 NT$ 480
單本電子書
NT$
384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