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花 [2023年03-04月號 第102期]:春田花花
-
點閱:61
17人已收藏
- 並列題名:Fleurs des lettres
- 作者: 《字花》編輯室編輯
- 出版社:水煮魚文化出版 春華代理發行有限公司發行
- 出版年:2023.03-04
- 格式:PDF,JPG
- 頁數:176
- 附註:雙月刊
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18
本期內容簡介
賣點:
● 以本土種植為專題,展示專屬於香港的新田園詩,向我們身邊的農人採集耕耘故事,讓文藝介入泥土,灌溉文字之花,以澄明的意志迎接春天。
● 訪問獨立音樂人盧巧音,由作家林喜兒執筆,見證她由舞台走到跑道,堅持與平淡如何為她帶來力量。
內容簡介:
田園,聽起來浪漫,但要堅持,在「晨興理荒穢」之餘,面對「草盛豆苗稀」,怎樣仍能維持生計,和對某種生活方式的信念?──關天林〈新田園詩〉
精彩內容包括:
專題「春田花花」
• 一年之計在於春,更在於種。《字花》編輯室整理出一份專屬於香港的「農曆」,身邊俯拾即是的蔬果是何時下種,多久能收成,數數日曆便知道。俞若玫寫下與暮眼蝶前往鄉間務農的旅程,感受泥土的溫熱與沉默。
• 「你種乜野」先有復耕者聯盟分享「跑數」的耕田日常、Mis' Garden的阿鏡如何在荔枝窩田地之上連結鄰里,後有鄉騲習作的Rebecca帶來本土醃漬物的香氣與故事,以及香港遺菇的Russell適應種菇戰場之道。李文靜、陳康濤、池荒懸、李夏昵則以詩回應種子發芽之音。
• 有種植民呈現出香港農夫的獨特智慧,周思中記錄荷蘭豆苦戰鳥兒,淮遠講述移植牛油果七年的甘苦,小青定期為心田除草之必要。而隨龍子維走進與梅窩結緣的果園時,才明白「香港製作」的情懷所在。
專欄及起格
• 三位居台女作家,游靜、曹疏影、梁莉姿帶來各異其趣的專欄。曹疏影今期遊走於太子的大街小巷,游靜《短毒》繼續刻畫病毒、身體與制度的交纏。
• 何福仁以〈如果〉及〈梧桐〉為題,寫下兩首花草箋,還有馬尼尼為與一眾詩人作家帶來風格各異的作品。周天派一眾學生則以〈可不可以不說〉的集體即興創作紀念西西與管管。
• 解像今期以香港電影為題,邀請到朗天、陳子雲、蔡倩怡剖析港產片復興之勢,在看得見的影像與看不見的真實之間,探討當中的隱憂與展望。
《花字》
• 除了跟隨西西走訪紐曼街頭,也不能錯過東京那所〈光之圖書館〉。
• 土尋香訪問藍染品牌瑪朱森林,帶著不同深淺之藍紮根坪洲小島,只為借助這門傳統工藝及自然的力量,為香港染出無盡可能性。
• 跨界專欄倚音邀來詩人池荒懸、音樂家Tomii Chan及畫家高立,合奏出一段奇幻旅程。
• 五格漫畫的插畫家Tiny Stringer Charlotte與藝術家Pim Ng,以「無風之景」及「希望的降臨」為題,顛覆讀者對日常的想像。
• 更多精彩內容包括:陳嘉銘談流行曲對古老情愛的想像、謝傲霜借「紙巾」透視港台兩地差異、何阿嵐寫西班牙導演路易斯柏天奴……
過去三年因疫症令世界像是停擺,拍攝暫停演唱會改期,跑步的人卻跑得更多更遠,就是沒法停下來。「我們便戴著口罩跑步,即使很辛苦也照舊跑,心肺更會強大一點。而且那時大家也沒有工作,與其甚麼都不做不如多跑一點,我跟老公差不多每一天都跑,跑得更多。」——自由身,或正午十公里的日常——訪盧巧音
- 啟首語/關天林(第1頁)
- 一年之計(第4頁)
- 一年之計在於種(第5頁)
- 泥土無言/俞若玫(第8頁)
- 你種乜野(第12頁)
- 型農要跑數:訪復耕者聯盟(第13頁)
- 我們到田裡去/李文靜(第16頁)
- 到底發生了荔枝事──訪Mis’ Garden(第17頁)
- 瓦歌/陳康濤(第21頁)
- 從香氣開始 回到自然的味道──訪鄉騲習作(第22頁)
- 亞提拉/池荒懸(第25頁)
- 霧中菇景:從回收廢棄物到蠔菇生成記(第26頁)
- 菇菇乖乖快長大/李夏昵(第30頁)
- 黎慧儀、勞麗麗對談:種稻的藝術家們(第31頁)
- 有種植民(第36頁)
- 逆境波的打法/周思中(第37頁)
- 我的香港牛油果/淮遠(第40頁)
- 除草筆記/小青(第43頁)
- 中年返鄉梅窩農業考現記/龍子維(第45頁)
- 短毒 (三)無關痛養/游靜(第50頁)
- 香港偏偏見 在太子過一條街/曹疏影(第55頁)
- 大商場 E(s)lite/梁莉姿(第62頁)
- 起格(第68頁)
- 可不可以不說/集體即興創作(第69頁)
- 何福仁/花草箋兩首(第71頁)
- 馬尼尼為/是那隻貓在帶路的(第72頁)
- 白日曛/曾詠聰(第73頁)
- 未婚妻/吳緯婷(第74頁)
- 宋明煒/冬意八首(第75頁)
- 阿鍇/海娜集結在西南偏南(第79頁)
- 司康/舊瓶新酒(第81頁)
- 曾瑞明/房子(第83頁)
- 葉秋弦/28(第85頁)
- 解像(第88頁)
- 看不見的電影,看得見的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小輯前言(第89頁)
- 新香港電影在地平線上? ──兼論情感政治主導下的電影接收現象/朗天(第90頁)
- 看見看不見(又)想不想看見:當下香港電影的微妙情勢/陳子雲(第95頁)
- 離去現場後,香港紀錄片如何重構現實?/蔡倩怡(第100頁)
- 香港文學開引號(第105頁)
- 第四十七站──英語詩(第106頁)
- 第四十八站──劉紹銘(第108頁)
- 《吃馬鈴薯的日子》(第110頁)
- 黃裕邦Nicholas Wong短訪(第111頁)
- 聚聲(第A-54頁)
- 風景/何阿嵐(第A-58頁)
- 當老派約會遇上盲婚啞嫁/陳嘉銘(第A-56頁)
- 有一種鄉愁叫紙巾/謝傲霜(第A-54頁)
- 特稿 光之圖書館/陳芳(第A-48頁)
- 五格漫畫(第A-44頁)
- 希望的降臨/PIM NG(第A-46頁)
- 無風之景/TINY STRINGER(第A-44頁)
- 倚音 池荒懸 X tomii X 高立(第A-40頁)
- 特稿 紐曼行/西西(第A-20頁)
- 土沉香 與自然有染──在坪洲農莊訪本地藍染品牌瑪朱森林/劉平(第A-12頁)
- 出場敘 盧巧音 自由身,或正午十公里的日常/林喜兒(第A-2頁)
其他刊期
類似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