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漫畫中醫藥食圖典(漫畫)
  • 點閱:732
    458人已收藏
  • 作者: 周春才編著
  • 出版社:晶冠
  • 出版年:2011
  • 集叢名:養生館:23
  • ISBN:9789866211423
  • 格式:PDF,JPG
  • 頁數:308
  • 書籍難度(SR):599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九年級
  • 附註:全新增修版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11

全球第一本!
用漫畫解析中醫藥食起源、命名、炮製、方劑種類劑量、中藥煎法和服法、進補法則的圖解專書!

「中醫藥食學說」依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以「不治已病,治未病」為原則,對飲食物性(氣)味的準確把握與自覺運用。在中醫中,「藥食同源」,「藥食互用」,藥與食二者間並沒有嚴格的界線,二者相互搭配,用以養生治病,就是中醫的一顯著特色。「中醫藥食學說」凝結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的探索,對生命的體認,和對健康長壽的追求,既有嚴謹完整的理論體系,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被譽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的瑰寶。
中醫學認為,平衡就是健康,調理就是治病,因而十分強調食物的防病治病作用。食物之所以具有防治疾病作用,是因為食物和藥物一樣,都具有不同的性味、歸經、升降、沉浮、補瀉、有毒無毒等性質。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中醫食學,雖然已經廣為人知,並且深受民眾喜愛,但礙於其理論的古奧與隔膜,常使人望而卻步。


事實上,「中醫藥食」一點也不難,甚至有趣極了!

周春才以簡潔生動的文字、生動有趣的漫畫教你了解食物的多種性、中醫藥食學與易學的關系、歸經理論、象形藥食與象義藥食、五味的宜與忌、中醫藥的基本常識、方劑的配伍原則,以及進補的法則、四季的常見病與飲食原則等。


周春才

北京人,1957年出生,職業畫家,獨立撰稿人。

多年來,作者透過與西方文化的比較,從方法論的層面對包括科學與哲學在內的中國文化做出了全新的詮釋,作品形象生動,系統性強,在國內外影響廣泛,受到了相關專家的首肯和廣大讀者的歡迎。

  • 總序(第3頁)
  • 序(第7頁)
  • 引言(第11頁)
  • 中醫藥食的起源(第21頁)
  • 中醫藥食理論與易學的關係(第31頁)
    • 何謂「四氣五味」(第32頁)
    • 司歲備藥與道地藥材(第33頁)
    • 取象比類與同氣相求(第45頁)
    • 象形藥食與象義藥食(第48頁)
    • 中藥的性能(第55頁)
    • 中藥的升、降、浮、沉(第63頁)
    • 四氣五味在中藥中的運用(第70頁)
    • 中藥理論中的「歸經」(第80頁)
    • 易學的損益學說與藥食養生(第87頁)
  • 五臟與五昧(第93頁)
    • 五臟與五味(第94頁)
    • 五色與五味的宜與忌(第115頁)
  • 中藥的基本常識(第121頁)
    • 中藥的毒性與品性(第122頁)
    • 中藥的命名(第123頁)
    • 中藥的採集與保存(第130頁)
    • 中藥的炮製(第137頁)
    • 中藥製劑的配製與貯備(第140頁)
    • 方劑的組織法則——君、臣、佐、使(第142頁)
    • 中藥方劑的分類——七方、十二劑(第146頁)
    • 方藥的劑型和種類(第154頁)
    • 中藥的劑量(第159頁)
    • 臨床處方的一般用量(第162頁)
    • 古方劑量的掌握(第163頁)
    • 用藥禁忌(第165頁)
    • 服藥期間的食物禁忌(第170頁)
    • 妊娠用藥禁忌(第171頁)
    • 「七情合和」與「畏」、「反」(第173頁)
    • 十八反與十九畏(第177頁)
    • 中藥的煎法(第180頁)
    • 中藥的服法(第189頁)
  • 進補的法則(第191頁)
    • 什麼叫進補?(第192頁)
    • 什麼叫虛證?(第193頁)
    • 氣虛及其常用藥食(第194頁)
    • 血虛及其常用藥食(第200頁)
    • 陰虛及其常用藥食(第205頁)
    • 陽虛及其藥食療法(第212頁)
    • 常用的補法(第215頁)
    • 溫補法(第216頁)
    • 清補法(第218頁)
    • 平補法(第220頁)
    • 合宜的進補方法(第222頁)
    • 進補為什麼一般首選冬季?(第230頁)
    • 什麼叫冬病夏治?(第233頁)
  • 四季的常見病與飲食原則(第237頁)
    • 飲食養生法 四季常見病症的食療(第238頁)
    • 感冒(第238頁)
    • 發於冬春二季的風溫(第241頁)
    • 春溫(第245頁)
    • 暑溫(第247頁)
    • 傷暑(第248頁)
    • 濕暑(第250頁)
    • 發於秋冬的伏暑(第255頁)
    • 發於秋季的秋燥(第256頁)
    • 寢食難安的疰夏(第260頁)
    • 夏秋之交的暑濕(第262頁)
    • 夏季感冒的冒暑(第264頁)
    • 外感溫邪的暑瘵(第265頁)
  • 常用食物與補養(第267頁)
    • 玉米(第268頁)
    • 小麥(第269頁)
    • 粳米(第271頁)
    • 馬鈴薯(第273頁)
    • 赤小豆(第274頁)
    • 綠豆(第275頁)
    • 扁豆(第276頁)
    • 落花生(第277頁)
    • 大豆(第278頁)
    • 山藥(第280頁)
    • 甘薯(第280頁)
    • 蘑菇(第281頁)
    • 豬肉(第282頁)
    • 牛肉(第283頁)
    • 羊肉(第284頁)
    • 雞肉(第285頁)
    • 鴨肉(第286頁)
    • 兔肉(第287頁)
    • 鱉(第288頁)
    • 鯉魚(第289頁)
    • 鯽魚(第290頁)
  • 飲食宜忌(第291頁)
    • 辛辣(第295頁)
    • 生冷(第296頁)
    • 油膩(第297頁)
    • 魚腥(第298頁)
    • 發物(第299頁)
  • 草木各得—太極論(第300頁)
紙本書 NT$ 280
單本電子書
NT$ 196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11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