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QR:璀璨帝國,盛世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的榮光古史
- 點閱:217
- 作者: 瑪莉.畢爾德 著 , 余淑慧, 余淑娟 譯
-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2020[民109]
- ISBN:9789570856026
- 格式:EPUB,PDF
- 版次:初版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1-03-21
「古羅馬,很重要!」
一部寫給當代的全方位羅馬史
全球翻譯超過23種語言,跨越漫漫歷史長河的耀眼帝國,榮光不滅!
當代歷史學界超級巨星,全球矚目的劍橋教授瑪莉‧畢爾德隆重鉅作
「我們書寫與觀看這世界的角度,還有我們在這世界上的生存方式都還深深受羅馬影響。」──瑪莉‧畢爾德
羅馬離我們有多遙遠?
知名歷史學者瑪莉‧畢爾德告訴我們:羅馬其實離我們很近,近得讓人訝異。羅馬人雖然已逝,但留給我們許多影響現代社會的概念,包括自由、公民、帝國的剝削,還有一整套現代政治的語言。它的興起與衰頹更成為我們的借鑑,不時提點我們「獨斷專行的盡頭,就是恐怖統治的開始」。要說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框架,泰半是羅馬人建立的也不為過。
羅馬帝國的崛起與擴張,是持續吸引人們目光長達百年的謎團,更是現代世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鑽研羅馬的歷史,是在探詢人類文明一頁華麗的轉折。
畢爾德筆下的羅馬像複雜的萬花筒,絢麗、能量十足,同時又矛盾且衝突頻仍,而這個偉大帝國的生命力,正是來自這些不斷流動、消長的力量。羅馬人野蠻又文明、暴力又寬容、唯我獨尊又海納不同文化。這麼一個受萬千後世吹捧、研究、敬畏的大帝國羅馬,在最初不過是義大利中部一座不起眼的小小村鎮──羅馬人究竟是怎麼做到這一切的?羅馬究竟是怎麼造就的?探詢這包羅萬象的帝國,像是在探究西方文明轉變的契機、人類文明的奧秘。
世界上沒有哪個帝國像羅馬,它從未死去,而是成為了後世探詢文明源頭的沃土。羅馬的歷史不只是眾多史書紙上的一頁,它始終在書寫中,活生生、從未完成、永遠有新鮮發現。
延伸閱讀
《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瑪莉‧畢爾德
《古羅馬24小時歷史現場:女奴、占星師、角鬥士、浴場服務生與元老院議員帶你穿梭時空2000年》,菲利浦‧馬提札克
《絲綢之路:從波斯帝國到當代國際情勢,橫跨兩千五百年人類文明的新世界史》,彼德.梵科潘
《羅馬帝國衰亡史》,愛德華‧吉朋
《希臘羅馬英豪列傳》,蒲魯塔克
各界推薦
若當時有畢爾德相伴,羅馬人肯定能繼續保有他們的帝國。
──《每日郵報》(Daily Mail)
一部精湛的編年大作……流行歷史作品的典範,引人入勝而不流於淺薄,展現宏大的敘述和深入的細節,生動地讓遙遠的過去活了過來。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畢爾德寫出了很少普及作家敢嘗試、許多人無法成就的作品……她揭示了古羅馬人在權力、公民權、帝國與身分認同問題上的掙扎,就和好幾世紀之後的人們一樣。
──《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
在這本精彩、簡明的歷史著作中,畢爾德乾淨俐落、冷靜而明晰地揭開了這座城市大獲成功的祕密,無人能出其右。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畢爾德這本書不僅探索了古老、共和的羅馬帝國,還有最終被帝國掌控的東部與西部省分……她輕鬆、熟練的運用了考古學、貨幣學、語言學,當然還有寫於石塊與莎草紙上豐富的紀錄。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畢爾德精確、明晰地闡述了整個故事,充滿熱情並毫無艱澀難讀之處……本書勘比令人敬畏的成功故事,而講述它的人有著絕佳的天賦。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即便畢爾德自謙稱是五十年的積累與研究造就了這本書,她自己只是輕鬆地於其中做學問而已。但當她領我們走過羅馬公民留下痕跡的妓院、酒吧和小巷道時,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她全然樂在其中。
──《新共和雜誌》(New Republic)
畢爾德用輕快的語調掩蓋了敘述背後嚴峻的學術壓力。她不希望讀者向羅馬人學習如何生活,也不希望有任何類似的陳腔濫調。她希望我們與羅馬人交流。
──《衛報》(The Guardian)
作者在審視羅馬人對自己的史學和政治理論時,無疑是最強而有力的。她明晰、反覆地說明羅馬人對百年前發生之事的描述,如何無可避免地反映了他們當下的觀點和關注。對偉大命運的想法、契約的傳統,甚至是共和整體的基本制度,都被羅馬人投射到他們城市興起的早期,接著用來解釋當下的情況。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瑪莉.畢爾德可能是唯一一位可以超越她著作開天闢地第一句話「古羅馬很重要」的人。如果這句話來自一個不稱頭的人物,顯然會很無聊,但同一句話由畢爾德寫下,就是一個充滿自信的提醒,告訴大家:留心這段歷史,在這之中產生的問題和疑問,至今仍存。
──《時代雜誌》(Time)
畢爾德的天才之處在於單獨使用SPQR作現代闡述,而非直接以古喻今,指出二十一世紀政治與爭議與古早時期的相似之處。她的這本書因此不只提供了對羅馬歷史的見解,也提供了對當時代所面臨的挑戰的見解。
──《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Affairs)
羅馬離我們有多遙遠?
知名歷史學者瑪莉‧畢爾德告訴我們:羅馬其實離我們很近,近得讓人訝異。羅馬人雖然已逝,但留給我們許多影響現代社會的概念,包括自由、公民、帝國的剝削,還有一整套現代政治的語言。它的興起與衰頹更成為我們的借鑑,不時提點我們「獨斷專行的盡頭,就是恐怖統治的開始」。要說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框架,泰半是羅馬人建立的也不為過。
羅馬帝國的崛起與擴張,是持續吸引人們目光長達百年的謎團,更是現代世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鑽研羅馬的歷史,是在探詢人類文明一頁華麗的轉折。
畢爾德筆下的羅馬像複雜的萬花筒,絢麗、能量十足,同時又矛盾且衝突頻仍,而這個偉大帝國的生命力,正是來自這些不斷流動、消長的力量。羅馬人野蠻又文明、暴力又寬容、唯我獨尊又海納不同文化。這麼一個受萬千後世吹捧、研究、敬畏的大帝國羅馬,在最初不過是義大利中部一座不起眼的小小村鎮──羅馬人究竟是怎麼做到這一切的?羅馬究竟是怎麼造就的?探詢這包羅萬象的帝國,像是在探究西方文明轉變的契機、人類文明的奧秘。
世界上沒有哪個帝國像羅馬,它從未死去,而是成為了後世探詢文明源頭的沃土。羅馬的歷史不只是眾多史書紙上的一頁,它始終在書寫中,活生生、從未完成、永遠有新鮮發現。
延伸閱讀
《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瑪莉‧畢爾德
《古羅馬24小時歷史現場:女奴、占星師、角鬥士、浴場服務生與元老院議員帶你穿梭時空2000年》,菲利浦‧馬提札克
《絲綢之路:從波斯帝國到當代國際情勢,橫跨兩千五百年人類文明的新世界史》,彼德.梵科潘
《羅馬帝國衰亡史》,愛德華‧吉朋
《希臘羅馬英豪列傳》,蒲魯塔克
各界推薦
若當時有畢爾德相伴,羅馬人肯定能繼續保有他們的帝國。
──《每日郵報》(Daily Mail)
一部精湛的編年大作……流行歷史作品的典範,引人入勝而不流於淺薄,展現宏大的敘述和深入的細節,生動地讓遙遠的過去活了過來。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畢爾德寫出了很少普及作家敢嘗試、許多人無法成就的作品……她揭示了古羅馬人在權力、公民權、帝國與身分認同問題上的掙扎,就和好幾世紀之後的人們一樣。
──《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
在這本精彩、簡明的歷史著作中,畢爾德乾淨俐落、冷靜而明晰地揭開了這座城市大獲成功的祕密,無人能出其右。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畢爾德這本書不僅探索了古老、共和的羅馬帝國,還有最終被帝國掌控的東部與西部省分……她輕鬆、熟練的運用了考古學、貨幣學、語言學,當然還有寫於石塊與莎草紙上豐富的紀錄。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畢爾德精確、明晰地闡述了整個故事,充滿熱情並毫無艱澀難讀之處……本書勘比令人敬畏的成功故事,而講述它的人有著絕佳的天賦。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即便畢爾德自謙稱是五十年的積累與研究造就了這本書,她自己只是輕鬆地於其中做學問而已。但當她領我們走過羅馬公民留下痕跡的妓院、酒吧和小巷道時,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她全然樂在其中。
──《新共和雜誌》(New Republic)
畢爾德用輕快的語調掩蓋了敘述背後嚴峻的學術壓力。她不希望讀者向羅馬人學習如何生活,也不希望有任何類似的陳腔濫調。她希望我們與羅馬人交流。
──《衛報》(The Guardian)
作者在審視羅馬人對自己的史學和政治理論時,無疑是最強而有力的。她明晰、反覆地說明羅馬人對百年前發生之事的描述,如何無可避免地反映了他們當下的觀點和關注。對偉大命運的想法、契約的傳統,甚至是共和整體的基本制度,都被羅馬人投射到他們城市興起的早期,接著用來解釋當下的情況。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瑪莉.畢爾德可能是唯一一位可以超越她著作開天闢地第一句話「古羅馬很重要」的人。如果這句話來自一個不稱頭的人物,顯然會很無聊,但同一句話由畢爾德寫下,就是一個充滿自信的提醒,告訴大家:留心這段歷史,在這之中產生的問題和疑問,至今仍存。
──《時代雜誌》(Time)
畢爾德的天才之處在於單獨使用SPQR作現代闡述,而非直接以古喻今,指出二十一世紀政治與爭議與古早時期的相似之處。她的這本書因此不只提供了對羅馬歷史的見解,也提供了對當時代所面臨的挑戰的見解。
──《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Affairs)
- 國際媒體、專家學者一致讚譽推薦(第3頁)
- 導讀 「成為羅馬人」(Becoming Roman)的千年公民計畫/翁嘉聲(第7頁)
- 序 羅馬的歷史(第33頁)
- 第一章 西塞羅最輝煌的時光(第41頁)
- 西元前六三年: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第42頁)
- 西塞羅與卡提林的對峙(第48頁)
- 在元老院裡(第53頁)
- 勝利與恥辱(第57頁)
- 寫下來!全寫下來!(第60頁)
- 歷史的另一面(第67頁)
- 我們的卡提林?(第73頁)
- 第二章 最初:羅馬的曙光(第79頁)
- 西塞羅和羅慕勒斯(第80頁)
- 謀殺親兄弟(第84頁)
- 強暴鄰邦婦女(第87頁)
- 兄弟鬩牆,內外交戰(第92頁)
- 歷史和神話(第98頁)
- 伊尼亞斯和其他建國故事(第103頁)
- 正在出土中的古羅馬(第108頁)
- 失落的連結(第116頁)
- 第三章 羅馬的早期國王(第121頁)
- 石碑上的銘文(第122頁)
- 究竟是國王?還是部族酋長?(第127頁)
- 建國故事:宗教、時代、政治(第131頁)
- 伊特魯斯坎國王?(第141頁)
- 考古學,暴政——以及強暴(第149頁)
- 自由的誕生(第158頁)
- 第四章 羅馬的大躍進(第165頁)
- 兩個世紀的轉變:從塔克文王朝到大鬍子西庇歐(第166頁)
- 十二表法的世界(第176頁)
- 階層衝突(第183頁)
- 外面的世界:維伊市和羅馬(第191頁)
- 羅馬人 vs. 亞歷山大大帝(第196頁)
- 擴張國土,士兵與公民(第200頁)
- 原因與解釋(第205頁)
- 第五章 更寬更廣的世界(第209頁)
- 巴爾巴圖斯的後代(第210頁)
- 征戰及其後果(第214頁)
- 坎尼戰役:戰爭的模糊面目(第222頁)
- 波利比烏斯論羅馬政治(第228頁)
- 要求服從的帝國(第236頁)
- 帝國的影響力(第242頁)
- 如何成為羅馬人?(第249頁)
- 第六章 新的政治局勢(第253頁)
- 毀滅(第254頁)
- 羅慕勒斯和雷穆斯的遺贈?(第259頁)
- 大格拉古斯(第266頁)
- 小格拉古斯(第274頁)
- 羅馬公民與同盟聯邦之戰(第280頁)
- 蘇拉和斯巴達克斯(第289頁)
- 尋常百姓的生活(第298頁)
- 第七章 從帝國到帝王(第301頁)
- 西塞羅力戰維勒斯(第302頁)
- 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第306頁)
- 元老院議員遭受圍攻(第312頁)
- 待價而沽的羅馬(第315頁)
- 龐培大帝(第320頁)
- 第一位羅馬皇帝(第325頁)
- 三巨頭同盟(第329頁)
- 擲骰子吧!(第338頁)
- 三月望日(第343頁)
- 第八章 大後方的家園(第349頁)
- 公領域和私領域(第350頁)
- 內戰的其他面向(第353頁)
- 羅馬夫妻面面觀(第356頁)
- 誕生。死亡。悲傷(第367頁)
- 財務問題(第373頁)
- 人力資產(第384頁)
- 朝向一段新的歷史進程——皇帝的歷史(第389頁)
- 第九章 奧古斯都的轉變(第395頁)
- 凱撒的繼承人(第396頁)
- 內戰的面貌(第400頁)
- 輸家與贏家(第409頁)
- 奧古斯都之謎(第414頁)
- 「我做過的事」(第421頁)
- 權力政治(第429頁)
- 王位繼承與各種問題(第437頁)
- 奧古斯都死了。奧古斯都萬歲!(第443頁)
- 第十章 羅馬的十四位皇帝(第447頁)
- 寶座上的那群男人(第448頁)
- 蓋猶斯哪裡不對了?(第451頁)
- 「好皇帝」?「壞皇帝」?(第459頁)
- 在上位者的轉變(第467頁)
- 王位繼承的問題(第476頁)
- 元老院議員(第482頁)
- 天啊,我想我快變成神了……(第490頁)
- 第十一章 富者與貧者(第497頁)
- 富與貧(第498頁)
- 貧窮的種種樣態(第505頁)
- 羅馬普通公民的工作(第511頁)
- 酒吧文化(第517頁)
- 忍一忍,將就著過日子(第523頁)
- 燕子和大蛇(第530頁)
- 第十二章 羅馬境外的羅馬(第535頁)
- 普里尼的行省(第536頁)
- 帝國的版圖(第541頁)
- 帝國的管理(第547頁)
- 歸化羅馬?還是反抗羅馬?(第554頁)
- 自由的遷徙移動(第562頁)
- 他們創造了廢墟,卻稱之為和平(第571頁)
- 基督教帶來的問題(第577頁)
- 公民(第580頁)
- 佐伊洛的故事(第584頁)
- 後記 羅馬的第一個千禧年(第587頁)
- 所以,以此為結……(第595頁)
- 延伸閱讀.凡例(第599頁)
- 古羅馬史年表(第641頁)
- 重要專有名詞對照表(第657頁)
- 圖片來源(第677頁)
紙本書 NT$ 620
單本電子書
NT$
403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1-03-21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1-03-21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