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1-03-15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當國產良材與創意設計結合,本土的木文化終於回歸常民生活。(林旻萱攝)
【編者的話】
城市中的「自然空間」
在台灣一窩蜂所謂「文創」的商品中,「設計力」佔了很關鍵的因素, 而設計又與創作時的「素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期《光華》封面故事將以城市中的「自然空間」為出發點,讓我們一同重新思考人、自然與空間素材的關聯,以及運用植物與自然材的各種可能性,讓獨特的設計思維,重新開啟了一座擁有豐富意涵的自然材世界,也讓生活在其中的人,體驗源自自然卻又近在眼前的寫意空間,以及喚醒更深層的感官覺知。
除了在城市就能親近自然外,編輯團隊還帶您一探台灣「牛蒡原鄉」的產地──屏東歸來社區,讓返鄉農夫陳建行娓娓道來牛蒡產業在當地發展的歷程;而什麼是台灣的味道呢?人稱「勇哥」的李清勇與「Rachel」黃素秋夫妻倆,把早期日治時代高檔檜木家具製作時所留下來的角料,提煉成精油,將台灣森林的香氣推廣至全世界;還有採訪榮獲多項老屋新生大獎的柏成設計創辦人邱柏文,由他來述說如何詮釋並傳續老屋的新生命。
本期還專訪了讀墨電子書執行長龐文真及其團隊,談電子書的市場,以及當初創立時的理念;而位於南投埔里的「中台世界博物館」,典藏了許多曾經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佛像、經幢等珍貴佛教文物。這佔地逾九公頃的園區,仿古長安城的宏偉建築外觀,搭配新穎的科技設施,內有18座展廳,館藏1,176件,值得對佛教文物有興趣的讀者前往一遊。
此外,本次《光華》名人座談與台亞基金會共同舉辦「移動中的東南亞:從新住民看新南向」活動,以「議題沙龍」及「工作坊」方式,與新住民團體一起,分別就「文化分享」、「藝術創作」、「權利爭取」與「自我培力」等面向,進行深度探討與分享,活動順利圓滿落幕。再加上《光華》於疫情期間,辦理贈閱偏鄉閱讀活動,獲得各地學校、教會及博幼基金會等地方團體的熱烈迴響。閱讀的風潮不論是線上還是紙本,傳遞的除了知識,還有來自各地的生命故事,也期盼《光華》多元化的報導內容,能帶給您不同的閱讀饗宴。
城市中的「自然空間」
在台灣一窩蜂所謂「文創」的商品中,「設計力」佔了很關鍵的因素, 而設計又與創作時的「素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期《光華》封面故事將以城市中的「自然空間」為出發點,讓我們一同重新思考人、自然與空間素材的關聯,以及運用植物與自然材的各種可能性,讓獨特的設計思維,重新開啟了一座擁有豐富意涵的自然材世界,也讓生活在其中的人,體驗源自自然卻又近在眼前的寫意空間,以及喚醒更深層的感官覺知。
除了在城市就能親近自然外,編輯團隊還帶您一探台灣「牛蒡原鄉」的產地──屏東歸來社區,讓返鄉農夫陳建行娓娓道來牛蒡產業在當地發展的歷程;而什麼是台灣的味道呢?人稱「勇哥」的李清勇與「Rachel」黃素秋夫妻倆,把早期日治時代高檔檜木家具製作時所留下來的角料,提煉成精油,將台灣森林的香氣推廣至全世界;還有採訪榮獲多項老屋新生大獎的柏成設計創辦人邱柏文,由他來述說如何詮釋並傳續老屋的新生命。
本期還專訪了讀墨電子書執行長龐文真及其團隊,談電子書的市場,以及當初創立時的理念;而位於南投埔里的「中台世界博物館」,典藏了許多曾經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佛像、經幢等珍貴佛教文物。這佔地逾九公頃的園區,仿古長安城的宏偉建築外觀,搭配新穎的科技設施,內有18座展廳,館藏1,176件,值得對佛教文物有興趣的讀者前往一遊。
此外,本次《光華》名人座談與台亞基金會共同舉辦「移動中的東南亞:從新住民看新南向」活動,以「議題沙龍」及「工作坊」方式,與新住民團體一起,分別就「文化分享」、「藝術創作」、「權利爭取」與「自我培力」等面向,進行深度探討與分享,活動順利圓滿落幕。再加上《光華》於疫情期間,辦理贈閱偏鄉閱讀活動,獲得各地學校、教會及博幼基金會等地方團體的熱烈迴響。閱讀的風潮不論是線上還是紙本,傳遞的除了知識,還有來自各地的生命故事,也期盼《光華》多元化的報導內容,能帶給您不同的閱讀饗宴。
- 來自地方的明信片 Postcards from Home 千斤石輪(第1頁)
-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城市中的「自然空間」(第2頁)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自然建材之美(第6頁)
- 竹的生活進化論 從樸素懷舊到摩登多變(第8頁)
- 點綠成金 重啟台灣國產材(第18頁)
- 發掘對家的想像 全台最美木工學校懷德居(第28頁)
- 我們與自然的距離 關於居住的想像(第38頁)
- 月月好讀 Variety Pages(第52頁)
- 影像對話 Photo Essay 東台灣的育才方舟——公東高工(第58頁)
- 島嶼行旅 Around Taiwan 為老屋按下播放鍵 邱柏文玩轉空間(第68頁)
- 藝文脈絡 Cultural Trends 弘揚宗教之美 中台世界博物館(第78頁)
- 產業新創 Entrepreneurship(第86頁)
- 農村社區復活記 歸來強「蒡」出擊(第86頁)
- 台灣數位浪潮下的開拓者 閱讀.讀墨(第96頁)
- 尋找台灣的味道 把森林帶回家──檜山坊(第105頁)
- 多元族群 Communities 《光華》名人座談:新南向文化沙龍 以人為本的新住民雙向交流(第112頁)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