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6
本研究借助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生產概念,及其解釋整體文學活動的分析框架,開展「鉅視層面的台灣文學場域結構」、「微觀層面的個體女作家創作特徵」以及「動態的台灣文學生態變化」這三大面向的關係性思考,讓台灣當代女性文學研究獲得不同面向的關照。布迪厄的文學場域概念,不僅可以幫助研究者細膩考察個別女作家的形塑過程,更藉由分析一連串環節鑲嵌的女性文學生產活動,來掌握女作家創作的條件與實踐,強化個體經驗與背後所依存的社會網絡關係。找出一個兼顧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基本精神,又能更加周延台灣女性文學的論述空間,是本書的企圖。
- 自序(第i頁)
- 導論:台灣女性文學研究的建制與轉移(第1頁)
- 一、當代學術場域裡的「台灣女性文學」位置(第1頁)
- 二、貢獻與侷限(第6頁)
- 三、為什麼需要布迪厄(第15頁)
- 第一章 布迪厄場域理論對女性文學研究的挹注(第19頁)
- 一、當女性主義遇到布迪厄(第19頁)
- 二、台灣當代文學場域勾勒(第37頁)
- 三、台灣當代女性文學的場域論實踐(第50頁)
- 第二章 性別與文學實踐感(第55頁)
- 一、主導文化對性別意識的形塑(第59頁)
- 二、女性意識的推進與理想保守主義的拉扯(第73頁)
- 三、理想主義與女性意識的結盟(第93頁)
- 四、結語(第105頁)
- 第三章 新興位置的開闢與奠定(第107頁)
- 一、正名的開始(第108頁)
- 二、象徵資本的累積(第119頁)
- 三、現代主義及其文化矛盾(第127頁)
- 四、結語(第132頁)
- 第四章 通俗文化品味的再生產(第133頁)
- 一、文化再生產的時間結構與文化存在樣態(第134頁)
- 二、美學習性的滯後作用(第141頁)
- 三、流行元素的套用與內涵的落差(第151頁)
- 四、結語(第162頁)
- 第五章 「婦女寫作潮」的文學體制研究(第165頁)
- 一、文學生產體制作為一種分析框架(第167頁)
- 二、明末江南才女文化(第174頁)
- 三、一九四○年代上海淪陷區女作家(第182頁)
- 四、一九八○年代台北都會區女作家(第196頁)
- 五、社會轉型期與現代都會文化的共振作用(第204頁)
- 六、結語(第206頁)
- 總結:延展台灣女性文學的論述向度(第209頁)
- 引用書目(第215頁)
紙本書 NT$ 300
單本電子書
NT$
210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6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