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就是「說故事」,它包括「怎麼說」的敘述方法和「說什麼」的故事內容。當人類逐步由個體組成小群體,繼而擴大為宗族、社群、城邦,帝國,以及其他諸如宗教、政治、社會等共同體之後,基於各種信息的交際需要與不同的宣傳存心,因而有林林總總的敘事活動與敘事文本相繼產生。
通過敘事,人類可以在現在連繫過去,在未來連繫現在,結合物質與精神兩大範疇,將生命經驗封存,以便輸送於時間長河之中,為後世所接收。中國敘事文化源遠流長,從政治職能的書記史官而國史,野史,各類雜史與碑誌傳記,從漢魏六朝小說到唐傳奇,有盛行於寺院的唐代俗講,有流行於勾欄的宋代說書,有載諸簡冊的書面文本,有口頭形態的傳播,有戲劇形態的搬演,有說書底稿的話本,也有模擬話本的章回小說。印刷術發達之後,伴隨著市場經濟與文化產業的行銷策略,書商在刊行小說時附加評點者的閱讀指南,形成了文本與評點並置於扉頁的書面風景,從此展開了別具一格的小說評論。西風東漸進而席捲全球之後,中國敘事文學在題材、技巧、主旨上迭有新變,晚近敘事學興起,更提供了分析文本的理論利器。
敘事學雖由西方所創立,但敘事勝場絕不為西方所壟斷,不論是敘事作品的類型、題材,或是敘事技巧上的表現,中國敘事文學都累積了數千年以上的豐富寶藏,探討敘事學時,除了借徑西學的理論方法與框架外,更應放眼於本土中國的敘事文學,才能臨海煮鹽,仰山煉銅。本書由源而委,盡力敘述,唯學海無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敘事」是以符合邏輯結構的組成方式,將圖文影音等符號留存於各種物質載體上,藉以記錄某段時間內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
本書觀摩中國古典史觀與文法,折衷西方敘事理論框架,探討中國敘事與理論發展原委,研究範圍涵蓋史傳、俗講、傳奇、話本、四大奇書、戲曲、現代小說,敘事議題包括講述策略、敘事時間與順序調配、故事結構模式與情節組織、人物與環境及關鍵物之塑造等。
- 自序(第I頁)
- 第一章 緒論——人類的敘事文化源起(第1頁)
- 一、存亡繼絕的生命情感與歷史意識(第1頁)
- 二、周流時空的信息傳遞之任務需求(第4頁)
- 三、棲止於物質載體的敘事文獻形態(第6頁)
- 第二章 中國敘事譜系與史官文化效應(第41頁)
- 一、敘事概念界說(第41頁)
- 二、史官文化傳統下的敘事法則(第62頁)
- 三、史傳與小說體的衍派(第91頁)
- 四、民間說話及小說評點對敘事技法的推求(第110頁)
- 第三章 敘事者與故事之講述行為(第131頁)
- 一、敘事者的範疇(第131頁)
- 二、隱含作者——故事的寓意(第134頁)
- 三、敘事者的立場類型(第146頁)
- 四、敘事者的插話行為及其表現(第191頁)
- 五、故事域的場面信息供應(第208頁)
- 第四章 敘事時間的速度調配與順序佈置(第229頁)
- 一、敘事速率的操作類型(第229頁)
- 二、敘述與故事之間的次第佈置(第271頁)
- 第五章 故事的結構模式與情節組織(第301頁)
- 一、故事的結構模式(第301頁)
- 二、事件與情節的組織法則(第318頁)
- 三、三復情節的操作類型(第340頁)
- 第六章 人物與環境及關鍵物之塑造(第355頁)
- 一、人物形象概述(第355頁)
- 二、空間環境的類型與實際表現(第394頁)
- 三、穿針引線的關鍵物(第415頁)
- 第七章 餘論(第421頁)
- 一、敘事法與敘事體的阡陌交通(第421頁)
- 二、韻文、散文或韻散併用(第435頁)
- 三、後話(第439頁)
- 附錄:引用書目(第445頁)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