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籍菁英宋斐如生平史蹟最詳實之考證與紀錄。
一份以民發聲為己任的報紙,
一個以家國興衰為念的台籍菁英,
在巨變之中皆被迫噤聲瘖啞,終而杳然消逝。
是怎樣肅殺的時代,竟容不得一絲清明的聲音?
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一日。下午兩點左右。一輛黑色轎車,急駛到台北市新生南路五號門口。六個便衣特務急竄而出,直接衝入屋內,不由分說便把宋斐如架上車,揚長而去。
從此,他也如同王添灯等台灣士紳一般,消失在歷史迷霧中。
光復後一心國家復興與教育建設的宋斐如,不僅投身政府部門從事教育改革工作,並創辦《人民導報》對時局作出批判和建言。二二八動亂期間未曾直接涉入事件的他,竟在數日後竟遭到特務綁架不知所終……
銘記台灣傷痕的二二八事件,以及隨後的五○年代白恐歲月,多少靈魂被抹殺湮滅,成為歷史暗角裡無聲的灰燼。數十年來,作者遍踏每個不義的遺跡,走訪無數倖存的生還者,奮力還原悲劇真相,為那些被迫噤聲瘖啞的魂魄,道出個人生命與時代的血淚。
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一日。下午兩點左右。一輛黑色轎車,急駛到台北市新生南路五號門口。六個便衣特務急竄而出,直接衝入屋內,不由分說便把宋斐如架上車,揚長而去。
從此,他也如同王添灯等台灣士紳一般,消失在歷史迷霧中。
光復後一心國家復興與教育建設的宋斐如,不僅投身政府部門從事教育改革工作,並創辦《人民導報》對時局作出批判和建言。二二八動亂期間未曾直接涉入事件的他,竟在數日後竟遭到特務綁架不知所終……
銘記台灣傷痕的二二八事件,以及隨後的五○年代白恐歲月,多少靈魂被抹殺湮滅,成為歷史暗角裡無聲的灰燼。數十年來,作者遍踏每個不義的遺跡,走訪無數倖存的生還者,奮力還原悲劇真相,為那些被迫噤聲瘖啞的魂魄,道出個人生命與時代的血淚。
- 序曲 失蹤(第8頁)
- 第一章 從殖民地台灣到亂都北京(第9頁)
- 一、不願做日帝臣民的殖民地孩子(第10頁)
- 二、考入北大預科乙組(第13頁)
- 三、北大的台灣同人(第18頁)
- 第二章 文章救國生涯的展開(第23頁)
- 一、創辦主編《少年台灣》與反殖民譯論(第24頁)
- 二、東方問題研究會與《新東方》雜誌(第31頁)
- 三、隔海聲援霧社起義(第36頁)
- 四、評介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的台灣》(第39頁)
- 第三章 對九一八與上海事變的反思(第47頁)
- 一、難忘的九一八(第48頁)
- 二、對九一八的經濟解釋(第50頁)
- 三、批判「帝國主義戰爭」即將爆發論(第52頁)
- 四、東北事件與日本社會革命的成敗(第54頁)
- 五、上海事變的爆發與檢討(第55頁)
- 第四章 在馮玉祥身邊講學的歲月(第59頁)
- 一、沒有忘記殖民地台灣的馮玉祥將軍(第60頁)
- 二、第一次泰山講學(第62頁)
- 三、隨往張家口(第71頁)
- 四、第二次泰山講學(第81頁)
- 第五章 兩度前往日本留學(第103頁)
- 一、第一次赴日與日本政情(第104頁)
- 二、第二次赴日與中日形勢(第108頁)
- 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第110頁)
- 四、歸國(第113頁)
- 第六章 抗戰爆發前後的動態(第115頁)
- 一、向馮玉祥報告日本見聞(第116頁)
- 二、續任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研究員(第118頁)
- 三、譯介內田穰吉《日本資本主義論戰》(第119頁)
- 四、譯介日本的思想界與思想家(第122頁)
- 五、抗戰爆發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129頁)
- 六、出版抗戰叢刊(第131頁)
- 七、日本侵略戰爭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危機(第136頁)
- 八、紀念九一八六周年(第137頁)
- 九、抗日必勝的理論根據(第139頁)
- 十、從南京到武漢(第141頁)
- 十一、析論一九三七年的日本(第146頁)
- 第七章 抗戰的新階段與新覺悟(第149頁)
- 一、新年.新階段.新覺悟(第150頁)
- 二、繼續與馮玉祥密切往來(第154頁)
- 三、分析日本外交的方針與最近動向(第159頁)
- 四、鼓吹日本民眾反戰(第163頁)
- 五、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164頁)
- 六、剖述第二期抗戰的勝利(第165頁)
- 七、日本右派的狂態與日蘇最近的糾紛(第167頁)
- 八、日本軍部法西斯政府的確立(第170頁)
- 第八章 主編《戰時日本》半月刊(第173頁)
- 一、戰時日本研究會成立(第174頁)
- 二、《戰時日本》的籌備與創刊(第176頁)
- 三、武漢緊張與南遷廣州(第179頁)
- 四、移粵遷港(第180頁)
- 五、遷入內地續刊(第184頁)
- 六、重慶時代(第202頁)
- 七、小結(第222頁)
- 第九章 投入台灣光復運動(第225頁)
- 一、支持台灣民族革命總同盟(第227頁)
- 二、參加台灣革命團體聯合會(第228頁)
- 三、台灣革命同盟會執委兼常委(第234頁)
- 四、如何收復失地台灣(第252頁)
- 五、國民政府關於收復台灣之準備(第269頁)
- 第十章 教育處副處長與人民導報社長(第279頁)
- 一、派任教育處副處長(第280頁)
- 二、兼任《人民導報》社長(第287頁)
- 三、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第300頁)
- 四、教育視察、專訪與座談(第304頁)
- 五、校園演講(第313頁)
- 六、社團活動與紀念文章(第320頁)
- 七、經建言論(第329頁)
- 八、如何恢復台灣話的方言地位(第334頁)
- 九、聲援王添灯筆禍事件(第338頁)
- 第十一章 誰知英烈竟沉屍(第345頁)
- 一、一九四七年元旦感言(第346頁)
- 二、台灣心理建設問題(第349頁)
- 三、教育處副處長之職被撤(第350頁)
- 四、屍沉二二八(第353頁)
- 尾聲 奈何志貞成白骨(第360頁)
- 宋斐如大事年表(1902-1947)(第363頁)
- 宋斐如著作年表(第371頁)
紙本書 NT$ 420
單本電子書
NT$
294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