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的第一槍是在馬來亞打響的
一個國力懸殊的亞洲民族
如何以少勝多,以劣勝優
挑戰稱霸多年的大英帝國而成功了
馬來半島最南端,是號稱「東方直布羅陀」的要塞堡壘——新加坡。它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明珠,也是白人殖民的象徵性存在。這樣一座堡壘,人們普遍認為是座難以攻克的要塞。德國元帥戈林說:「要攻陷新加坡,需要五個師團的兵力、以及一年半的時間才行。」但是日本沒有這樣的資源與時間。邱吉爾這樣評論馬來亞作戰:「日本在戰前便針對地形與條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是一場準備周到的大規模計畫。」辻政信卻認為真若如此的話,這場爭奪戰大概還可以再縮短一個月。所以到了戰後,日英雙方對於作戰過程的論述依然沒有交集。
日本面對外交上的ABCD包圍,國內的壓力日趨嚴重。當時日本內閣一心只想透過發動戰爭紓壓,如同他們在過去常做的那樣。新加坡爭奪戰正是日本為確保利益的同時,也為自己的開戰動機建立藉口的一個突破點。負責馬來亞與新加坡防衛的英軍將領們,全都深信日軍不會從馬來半島登陸。英軍在馬來亞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對於防衛是充滿了自信。英國人的自信、樂觀、誤判,特別是偏見等種種心態複雜交織,才使得日軍獲得了萬分之一的成功機會。
1941年12月8日,外號「馬來亞之虎」的山下奉文從泰國登陸,一路戰戰兢兢的殺進馬來亞。在裝備不足、訓練不夠的情況下,日本軍把裝備精良、固守陣地的英軍殺得片甲不留。日軍出奇制勝,繞過不可能通過的地方,開山闢嶺截斷敵軍退路。人肉浮橋、銀輪部隊、邱吉爾補給,都成為馬來亞作戰的代名詞。邱吉爾讚揚:「日軍不管哪支部隊,都相當熟稔叢林戰」。事實是日軍的膽大妄為以及果敢向前,才是換得戰後的讚美與肯定的原因。
新加坡淪陷使得大英帝國威風掃地,日本取得在當地不到4年呼風喚雨的日子。辻政信認為,兩大帝國爭權奪利,最後得益的是包括新加坡在內的眾多東南亞國家。新加坡的陷落正如邱吉爾一語所道破:「是命運的轉捩點」。英國雖然最後贏得了戰爭,卻失去了亞洲的殖民地,在馬來半島也面臨到民族革命的波濤衝擊。讓英國喪失了120年來的威嚴。日本雖然贏得了戰役,最後卻是輸掉了戰爭,好諷刺的對比。
開戰之前,辻政信作為台灣軍研究部成員之一,利用台灣的地理之便,開始進行熱帶雨林作戰的研究,為全軍蒐集熱帶地區作戰的必要相關資料。這些成果最後都成為確保南方作戰勝利的基石,台灣成就了日軍在東南亞發動閃電戰的可能。
本書特色
1.作者把親身經歷撰寫出版,讓世人得以一窺日本軍人作戰順利時的過程,非二戰後期的那種悲涼可以相比。
2.作者文筆精簡直接,對於事情的描述也多採不迂迴的方式說明。
3.重現馬來亞作戰的關鍵作戰態勢地圖,讀者可以直接了解當時的地理環境與周邊關係。
4.搭配多張盟軍繳獲的日軍角度現場照片,可以了解到第一線作戰時的狀況。
日本面對外交上的ABCD包圍,國內的壓力日趨嚴重。當時日本內閣一心只想透過發動戰爭紓壓,如同他們在過去常做的那樣。新加坡爭奪戰正是日本為確保利益的同時,也為自己的開戰動機建立藉口的一個突破點。負責馬來亞與新加坡防衛的英軍將領們,全都深信日軍不會從馬來半島登陸。英軍在馬來亞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對於防衛是充滿了自信。英國人的自信、樂觀、誤判,特別是偏見等種種心態複雜交織,才使得日軍獲得了萬分之一的成功機會。
1941年12月8日,外號「馬來亞之虎」的山下奉文從泰國登陸,一路戰戰兢兢的殺進馬來亞。在裝備不足、訓練不夠的情況下,日本軍把裝備精良、固守陣地的英軍殺得片甲不留。日軍出奇制勝,繞過不可能通過的地方,開山闢嶺截斷敵軍退路。人肉浮橋、銀輪部隊、邱吉爾補給,都成為馬來亞作戰的代名詞。邱吉爾讚揚:「日軍不管哪支部隊,都相當熟稔叢林戰」。事實是日軍的膽大妄為以及果敢向前,才是換得戰後的讚美與肯定的原因。
新加坡淪陷使得大英帝國威風掃地,日本取得在當地不到4年呼風喚雨的日子。辻政信認為,兩大帝國爭權奪利,最後得益的是包括新加坡在內的眾多東南亞國家。新加坡的陷落正如邱吉爾一語所道破:「是命運的轉捩點」。英國雖然最後贏得了戰爭,卻失去了亞洲的殖民地,在馬來半島也面臨到民族革命的波濤衝擊。讓英國喪失了120年來的威嚴。日本雖然贏得了戰役,最後卻是輸掉了戰爭,好諷刺的對比。
開戰之前,辻政信作為台灣軍研究部成員之一,利用台灣的地理之便,開始進行熱帶雨林作戰的研究,為全軍蒐集熱帶地區作戰的必要相關資料。這些成果最後都成為確保南方作戰勝利的基石,台灣成就了日軍在東南亞發動閃電戰的可能。
本書特色
1.作者把親身經歷撰寫出版,讓世人得以一窺日本軍人作戰順利時的過程,非二戰後期的那種悲涼可以相比。
2.作者文筆精簡直接,對於事情的描述也多採不迂迴的方式說明。
3.重現馬來亞作戰的關鍵作戰態勢地圖,讀者可以直接了解當時的地理環境與周邊關係。
4.搭配多張盟軍繳獲的日軍角度現場照片,可以了解到第一線作戰時的狀況。
- 譯序 —— 有個日本人叫做辻政信(第29頁)
- 前言(第33頁)
- 第一章 毫無準備的戰爭(第39頁)
- 御前會議(第41頁)
- 趕鴨子上架的部隊(第42頁)
- 南進乎?北伐乎?(第51頁)
- 急就章的作戰教令(第60頁)
- 旋風南襲(第62頁)
- 山下軍司令官(第69頁)
- 秘密偵察(第73頁)
- 夢幻的計畫(第94頁)
- 前往三亞港(第97頁)
- 圖片 日英軍戰鬥序列表(第71頁)
- 圖一 日軍對 1941 年秋英軍駐馬來亞兵力配置判斷(第74頁)
- 圖二 兩棲船團航路(第108頁)
- 圖三 佗美支隊在哥打峇魯登陸的戰鬥(第128頁)
- 圖四 特殊戰法圖解(第149頁)
- 圖五 佐伯支隊從樟侖到日得拉的突破(第159頁)
- 圖六 金寶附近作戰概況(第196頁)
- 圖七 仕林河殲滅戰(第211頁)
- 圖八 峇吉里 — 巴力士隆周邊殲滅戰(第242頁)
- 圖九 日本第 25 軍馬來西亞作戰(第251頁)
- 圖十 新加坡爭奪戰(第290頁)
- 第二章 奇襲、強攻(第103頁)
- 決定命運的啟程(第105頁)
- 宋卡波濤洶湧(第111頁)
- 夢想破滅(第115頁)
- 比珍珠港更早發動的哥打峇魯強攻(第126頁)
- 英國遠東艦隊的末日(第130頁)
- 摯友在曼谷殞落(第136頁)
- 第三章 突破日得拉防線(第141頁)
- 令人悚然的寂靜(第143頁)
- 特殊戰法(第148頁)
- 歪打正著(第155頁)
- 邱吉爾機場(第164頁)
- 按表操課前進(第166頁)
- 傾盡最後的努力(第173頁)
- 渡過霹靂河(第178頁)
- 第四章 衝向吉隆坡(第183頁)
- 託付給愛妻的遺言(第185頁)
- 讓敵人膽寒的舟艇機動戰(第189頁)
- 元旦送葬曲(第192頁)
- 出其不意的密林攻勢(第201頁)
- 衝突(第203頁)
- 兩名年輕勇士(第207頁)
- 攻陷聯邦首都(第212頁)
- 大阪兵真的很弱嗎?(第216頁)
- 第五章 長驅直入新山(第223頁)
- 彈藥十基數(第225頁)
- 不屈不撓的追擊(第228頁)
- 突破金馬士(第231頁)
- 制空權(第234頁)
- 嫉妒是女性的專利?(第236頁)
- 峇吉里殲滅戰(第239頁)
- 突擊部隊抵達(第241頁)
- 令人感動的新山進城(第246頁)
- 第六章 新加坡爭奪戰(第255頁)
- 遠東的鎮海石(第257頁)
- 籌備攻略計畫(第260頁)
- 要死,也要死在皇家高地上(第268頁)
- 流血流汗的準備(第270頁)
- 牽制、佯攻(第273頁)
- 藍色信號彈(第277頁)
- 唯一的醜態(第282頁)
- 屠殺武吉知馬(第284頁)
- 窮鼠逼急了也會咬貓?(第288頁)
- 迎接紀元佳節(第291頁)
- 真實的樣貌(第298頁)
- 白旗飄揚(第304頁)
- 第七章 以力服人?(第313頁)
- 爭相留影(第315頁)
- 戒絕慶祝(第317頁)
- 共享喜悅(第318頁)
- 命運的轉捩點(第320頁)
- 附錄《只要讀了就能戰勝》—— 辻政信、朝枝繁春合著(第327頁)
紙本書 NT$ 480
單本電子書
NT$
33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