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本期內容簡介
我們都是生命的旅人,懷抱不同的憧憬與嚮往,瞻望遠方,尋找生活的養分──
無論是閱覽多元文化的風景、是與世界青年進行思想交鋒,又或是在國際職場的舞台上散發熱力⋯⋯
每一段旅程各自不同,相同的是:我們從台灣出發,終究,都是為了回家──
回家分享見聞、回家傳承經驗、回家替故鄉的未來播種⋯⋯
回家,無非是為了寫下屬於台灣青年世代,獨一無二的故事。
回家,無非是為了寫下屬於台灣青年世代,獨一無二的故事。
- 回家:為台灣做的一件(第11頁)
- 她在台灣,用「講話」解決問題──專訪愛康生物科技品牌經理Jen Chen(第12頁)
- 連結德國資源返台創業──生醫工程博士Charles Tsai:台灣的好值得被看見(第15頁)
- 「那些德國社會教我的事」:專訪台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第20頁)
-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出國,所以我帶世界各地的沙發客,來為我們的孩子上課(第25頁)
- 柏林生活兩個月:我帶回玻璃吸管、再生背包、深度報導,與一個新的自己(第28頁)
- 他國的理所當然,我們的好不容易──那些為台灣接軌世界,默默奮鬥的一群(第32頁)
- 曾在英國職場從零開始,如今我透過社群力量,幫台灣年輕人少走冤枉路(第36頁)
- 我在荷蘭海牙,連續四年幫學生們「上課」介紹台灣(第39頁)
- 旅韓10年後,我用不一樣的韓語教學,帶學生認識韓國、反思台灣(第42頁)
- 辭去外商科技業高薪職務,回家為高雄寫故事(第46頁)
- 無。國界的夢想(第51頁)
- SOAS教授歐陽文津:希望把亞非文學帶進世界(第52頁)
- 大學生的「環保手搖革命」:喝珍奶不用吸管,他們怎麼辦到的?(第55頁)
- 德國漢堡地鐵站裡, 71歲作家經營的「聽故事攤位」(第58頁)
- 從伊朗到香港──難民作家John Outsider:「不相信希望,但至少相信愛」(第60頁)
- 異。文化的反思(第65頁)
- 加拿大的悲劇發生後,再沒有人說它擾民──失蹤兒協尋系統「安珀警報」(第66頁)
- 愛抱怨的法國人,如何讓罷工成為「專業」兼「特產」?(第70頁)
- 一位倫敦媽媽的性別教育分享:「是我們決定了孩子看待彩虹的眼光。」(第73頁)
- 路牌中葡對照、公車中葡廣播──為甚麼僅有2.3%澳門人會講葡語?(第76頁)
- 跨。邊境的職場(第81頁)
- 成為美國外科住院醫師!記錄我的全美面試征戰之旅(第82頁)
- 外人不會知道的「矽谷」:我在特斯拉工廠上班的日子(第88頁)
- 東京各區「印象地圖」:住在哪裡,也決定了別人看待自己的眼光?(第91頁)
- 當你的潛在主管,點開你的 Instagram……(第95頁)
紙本書 NT$ 149
單本電子書
NT$
99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