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介紹對臺灣很有貢獻,卻往往被人遺忘,被人忽視,或遭受委屈人士,例如我國第一位留美攝影師王士珍,多年來遭受委屈,有志難伸。在保守年代最勇於創新的作家導演潘壘,五○年代他替中影拍了一部描寫女人性苦悶的《颱風》,邵逸夫大大為讚賞,還有臺灣第一位留美導演陳耀圻,也受過很多委屈。被稱為新電影新導演保母的明驥,更擔當過許多不為人知的責難重任。
在中影製作《英烈千秋》等名片的張法鶴為何默默無聞。
當然予臺灣人驕傲的大導演李安,告訴你如何征服好萊塢、如何讓西方人接受他的東方思想的影片,同樣讓臺灣人驕傲的大導演侯孝賢,拍法語片、日語片後,正帶領臺灣電影走向國際化。
還有唯一出身導演的電影官廖祥雄、出身美術設計的王童、最會省錢省時的劉家昌、最具創意的電影編劇吳念真、中國電影理論先驅的臺灣人劉吶鷗、追悼勞累終生的快手導演丁善璽、創造兩岸電影雙贏的領航者李行、國際大製片家徐楓、吳思遠及導演謝晉、張藝謀、陳凱歌,攝影師李屏賓、林贊庭與林良忠,皆都是為國片邁向國際化的先鋒。
本書特色:
從我國第一位留美攝影師王士珍、到大導演李安,介紹二十位重要電影人卓越貢獻。
或被人遺忘、或被人忽略,甚至遭受委屈,本書道盡臺灣電影先趨不為人知的付出與遭遇。
- 我國第一位留美電影攝影師 王士珍(第1頁)
- 保守年代最勇於創新的作家導演 潘壘(第15頁)
- 開拓國際合作的製片人 張法鶴(第49頁)
- 臺灣新電影新導演的保母 明驥(第87頁)
- 追尋中國傳統文化風格的 廖祥雄(第111頁)
- 臺灣第一位留美返國的導演 陳耀圻(第139頁)
- 繼承中國電影傳統的創意大師 侯孝賢(第157頁)
- 在傳統中創新的導演和美術設計師 王童(第189頁)
- 最會省錢省時的導演 劉家昌(第209頁)
- 最具創意的電影編劇 吳念真(第237頁)
- 追悼勞累終身的快手導演 丁善璽(第253頁)
- 中國電影理論的先驅 劉吶鷗(第265頁)
- 創造兩岸電影雙贏的領航者 李行(第315頁)
- 由影后到傑出國際製片人之路 徐楓(第345頁)
- 眼光獨到的全方位電影巨人 吳思遠(第363頁)
- 最善把握時機創造機會的 謝晉(第389頁)
- 橫跨商業與藝術的電影大師 張藝謀(第407頁)
- 引領風騷的中國電影貴族 陳凱歌(第421頁)
- 享譽中國大陸的國際級攝影師 李屏賓(第435頁)
- 最具影響力的好萊塢華人導演 李安(第443頁)
- 謝啟(第462頁)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