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購買一台機器,我們可以按照使用說明,逐漸熟練地操作它。但是,如果我們要使用的是自己的大腦,這張使用說明又應該從哪兒去找呢?
許多人常常對減肥一事信誓旦旦,但是,美食當前時理智又斷弦。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許多人總是能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提出一個很有創意性的想法,同時,也啟發得大家茅塞頓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有一些人過目不忘,而另一些人卻轉頭就忘。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總是處在被欺騙的陷阱之中,但是我們卻甘於這樣的欺騙,並習以為常。這究竟是為什麼?
有一位專家做了一項這樣的試驗。他在學生宿舍的公用冰箱裡偷偷塞進了六瓶可樂,同時,還在另一個盤子裡放了總共六美元的幾張紙幣,然後迅速地離開了現場。
試驗結果是,可樂會在七十二小時內一罐不剩地被拿走,但是,錢幣就一直沒有人動過。
按照常理說,紙幣應該比可樂更具有吸引人的價值,最先消失的應該是紙幣,為什麼反而是可樂「更受人歡迎」呢?
其實,這就涉及我們的一種大腦反應——潛在心理——非貨幣的物質形式不僅能夠給我們的某些道德約束鬆綁,還能使相當一部分人鬆綁得非常徹底。即非貨幣的物質形式,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道德麻痹,會讓人產生一種自己沒有直接接觸金錢,也就不構成道德和法律責任的錯覺。這就好比人們更願意收到昂貴的禮物,卻不是同等價值的貨幣,因為大筆鈔票的饋贈畢竟會引來一些不必要的社會輿論,同時,也可能會讓自己的內心產生虧欠感和愧疚感。
生活中有許多類似於這樣的現象,對於它的解釋,或許與我們所謂的常理正好背道而馳。簡單地說,常理於我們,就是一種普遍的理性思維,而生活中卻經常發生著一些違背常理的事情,這些我們就稱之為非理性思維。而圍繞在我們身邊,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許多問題,就是這種非理性思維在作祟。所以,我們在購物、愛情、職場、決策,等等方面,都會有非理性的影子。
此書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日常現象的非理性解釋,同時,還衍生出一些使用性和操作性極強的生活啟發。這本書不僅是在解答我們對於怪誕不經現象的疑惑,更是在幫助我們改善生活中的不穩定因素,從而加強我們對生活和自己的遙控力。
- 第一章 本能——為什麼我們管不住自己(第16頁)
- 競爭推動力戰勝求安惰性(第16頁)
- 拒絕複雜回歸簡單思維(第20頁)
- 處女情結的道德偏見(第24頁)
- 利益驅動冒險因數(第27頁)
- 不同性別不同世界(第31頁)
- 性別認同的錯位(第35頁)
- 第二章 感知——我們是如何感覺這個世界的(第38頁)
- 「雞尾酒會效應」是資訊篩檢程式(第38頁)
- 嗅覺的良性刺激(第42頁)
- 飲食中的情緒調節(第46頁)
- 我們的皮膚是饑餓的(第50頁)
- 時間會被感覺扭曲(第53頁)
- 第三章 直覺——為什麼我們不能左右自己的生活(第58頁)
- 「快樂預期」影響選擇(第58頁)
- 「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第60頁)
- 稀缺性激發渴望(第64頁)
- 捐贈效應對損失的厭惡(第67頁)
- 社會貼現率的即刻滿足和延後滿足(第70頁)
- 決定受心理弱點影響(第74頁)
- 第四章 動機——為什麼我們想要做那件事(第78頁)
- 快樂原則與現實原則的戰爭(第78頁)
- 「求廉動機」奪眼球(第81頁)
- 三分好奇能成全萬般想像(第85頁)
- 異性效應的吸引力(第89頁)
- 第五章 進退——我們怎樣趨利避害(第92頁)
- 疲勞引發健康隱患(第92頁)
- 運動改善身心健康(第96頁)
- 留意價值歸因的心理捷徑(第99頁)
- 戰勝挫折心理(第103頁)
- 心理音樂減壓(第107頁)
- 第六章 搖擺——內心的動搖從何而來(第112頁)
- 有趣的同症擇偶(第112頁)
- 變色龍效應的模仿力(第116頁)
- 「吊橋效應」引發心動錯覺(第119頁)
- 衡量公平要用「程式正義」(第123頁)
- 選擇中的邊際效用(第127頁)
- 第七章 起伏——為什麼我們會喜怒無常(第130頁)
- 幸福感就是集腋成裘的快樂(第130頁)
- 怒氣傷己又傷人(第134頁)
- 自卑是吞噬人格的毒藥(第137頁)
- 憂鬱症是無形殺手(第141頁)
- 空虛帶來精神空白(第145頁)
- 強忍眼淚就等於自殺(第148頁)
- 第八章 黏住——為什麼我們記住了這卻忘了那(第152頁)
- 心理傾向性讓大腦記憶不疲憊(第152頁)
- 系列位置效應牢記兩頭(第156頁)
- 「艾濱浩斯」讓記憶保持新鮮感(第158頁)
- 七±二效應避免記憶盲點(第162頁)
- 分析器的協力作用(第166頁)
- 第九章 潛伏——為什麼我們會無意識地行動(第170頁)
- 暗示催眠大腦運轉(第170頁)
- 想像激發情感體驗(第174頁)
- 戀母情結投射婚戀對象(第177頁)
- 信仰是心靈的指示牌(第180頁)
- 第十章 轉彎——我們怎樣才能不撞死在直線上(第184頁)
- 從側向思維看問題(第184頁)
- 用迂迴思維以退為進(第188頁)
- 從「危機」中找「轉機」(第192頁)
- 化整為零的生活智慧(第196頁)
- 計畫是需要調整的(第200頁)
- 第十一章 錯覺——為什麼我們視而不見(第206頁)
- 知覺選擇有詳有略(第206頁)
- 誘導性因素讓記憶扭曲(第210頁)
- 第一印象的主導地位(第213頁)
- 夢的預示作用(第216頁)
- 「退出門檻」心理少走彎路(第221頁)
- 第十二章 假相——我們如何應對生活中的騙局(第224頁)
- 人人都在撒謊(第224頁)
- 「騙人」的真理偏見(第227頁)
- 「逃離現場」製造弱者地位(第229頁)
- 巴納姆效應編制陷阱(第232頁)
- 名人效應一呼百應(第234頁)
- 第十三章 失常——為什麼「變態」的事情時有發生(第238頁)
- 職場星期一綜合征(第238頁)
- 都市人的孤獨綜合征(第241頁)
- 異裝癖玩轉性別界限(第245頁)
-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複雜性格(第249頁)
- 自閉症偏離正常生活軌道(第253頁)
- 第十四章 盲目——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受大眾影響(第258頁)
- 勿以偏見斷是非(第258頁)
- 互惠是人類交往的法則(第263頁)
- 發人深省的米爾格拉姆實驗(第266頁)
- 可悲的旁觀者效應(第271頁)
- SNS的六.六度分離理論(第273頁)
- 第十五章 喚醒——我們如何激發體內沉睡的力量(第278頁)
- 創意思維無極限(第278頁)
- 興趣是工作最好的老師(第281頁)
- 工作成就生命的積極態度(第286頁)
- 激勵機制啟動潛能(第290頁)
- 假裝快樂就會真快樂(第293頁)
- 第十六章 掌控——我們如何克服非理性(第296頁)
- 瞎忙的安德魯‧伯利蒂奧(第296頁)
- 高薪者存款反低於底薪者(第301頁)
- 「不充分理由效應」找藉口(第303頁)
- 別受制於經驗(第306頁)
- 在反省中成長自我(第310頁)
- 設定目標才能規劃人生(第314頁)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