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01
內容簡介
走,看見台灣風土
回家鄉好嗎?
想,但是我能做什麼呢?
曾經陸續往來台北跟家鄉十七年,因為讀書、工作、結婚生子、在外打拼世俗名利,候鳥般的返鄉亦曾中斷多年。直到擔任豐年社總編輯,接到下營區農會的地方特產發表會的邀請,我首次帶著記者一同回到下營,發現我所熟悉的都變得陌生了。原來,我正是別人眼中離鄉、離農、腳不再踏在土地上的都市人。
那一次,我自覺連候鳥、乃至漂鳥都做不成;夜宿老家,心中對自己出身農家的背景,產生很大的省思。眼見家鄉人口流失、良田無人耕種、城鄉資源失衡、中青年離鄉只剩老幼…農委會要發展一鄉一特色,最大的問題是,誰在當地發展、延續這個特色?
天地人,天色因霧霾空污而灰濛,土地因政策錯誤而荒蕪,人如此渺小,卻是連結天地運作最重要的角色。那一夜,我在家鄉彷彿聽見,台灣的農村在呼喚我,而彼時在農業官方傳媒的身分,感受到農業政策與實際接觸的矛盾,亦衝擊著我。
如果我要返鄉從農,童少時殘留的一些農村經驗、城市生活累積的觀念跟習慣,如何相容互補?
從十幾歲投入的編輯工作、詩文創作、傳媒人脈,能否幫到農漁牧林第一線從事者?土地、水利、農村改造、農藥檢測跟有機栽種、科技農業中的光能水耕、農田上的建物規範、工廠入侵或靠近農牧用地、農糧自給率與經濟銷售保障…在擔任豐年社總編輯時期,我被這些問題陷入兩難;常對三本農學刊物的編輯們說,你們可以各自編好內容,可我這總編輯要被三本各自表達的政策跟趨勢,快人格分裂了!加上在農委會有時須列席報告、參與會議,我若說了真話,想升官的社長就阻止,完全不顧真實世界裡的問題,讓我憤慨又無奈。
於是當我離開官方傳媒工作,便立下心願走讀台灣各地風土,視每個訪談的人事物為一本地方之書,把問題透過文字寫出來,給官方或民間駐點的人去思考,天地人三才,「人才」如何改善天之損、地之壞?農糧、土地、政策,每一個都是關卡,考驗著農漁牧人、考驗著關心議題的人。
原本立志觀察台灣城鄉成功案例,再助我返鄉從農的思維與行動,這一趟趟地出發、踩踏,讓我看到有如此多的人,默默為農村跟土地、海洋、農糧公平銷售、食安…而努力著。藉著走讀地方,訪談人物、感知城鄉的轉變,都是因為人。他們不一定是當地人,甚至根本不懂農事,卻因緣際會愛上這塊土地,擇此生根,接了地氣,成為地方的新力軍,帶動內活化與外張的能量。
從基隆、台北、宜蘭、新竹、霧峰、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台東、金門、澎湖等,過去的兩年行腳數十個地方,我讀了數十個鄉鎮的美麗與淒涼。但是我知道有那些熱情的人,已經在台灣各個角落,用生命書寫出新的風土篇章。在這本書中,我勾勒天地人三才的三合,唯有如此,讓感動的故事不僅僅是感動而已,走,我們一起加入「人才」的行列中、回去農村、在說著母語的土地上,人人都是家鄉的導覽員,將台灣變成鄉鎮風土的博物館。
曾經陸續往來台北跟家鄉十七年,因為讀書、工作、結婚生子、在外打拼世俗名利,候鳥般的返鄉亦曾中斷多年。直到擔任豐年社總編輯,接到下營區農會的地方特產發表會的邀請,我首次帶著記者一同回到下營,發現我所熟悉的都變得陌生了。原來,我正是別人眼中離鄉、離農、腳不再踏在土地上的都市人。
那一次,我自覺連候鳥、乃至漂鳥都做不成;夜宿老家,心中對自己出身農家的背景,產生很大的省思。眼見家鄉人口流失、良田無人耕種、城鄉資源失衡、中青年離鄉只剩老幼…農委會要發展一鄉一特色,最大的問題是,誰在當地發展、延續這個特色?
天地人,天色因霧霾空污而灰濛,土地因政策錯誤而荒蕪,人如此渺小,卻是連結天地運作最重要的角色。那一夜,我在家鄉彷彿聽見,台灣的農村在呼喚我,而彼時在農業官方傳媒的身分,感受到農業政策與實際接觸的矛盾,亦衝擊著我。
如果我要返鄉從農,童少時殘留的一些農村經驗、城市生活累積的觀念跟習慣,如何相容互補?
從十幾歲投入的編輯工作、詩文創作、傳媒人脈,能否幫到農漁牧林第一線從事者?土地、水利、農村改造、農藥檢測跟有機栽種、科技農業中的光能水耕、農田上的建物規範、工廠入侵或靠近農牧用地、農糧自給率與經濟銷售保障…在擔任豐年社總編輯時期,我被這些問題陷入兩難;常對三本農學刊物的編輯們說,你們可以各自編好內容,可我這總編輯要被三本各自表達的政策跟趨勢,快人格分裂了!加上在農委會有時須列席報告、參與會議,我若說了真話,想升官的社長就阻止,完全不顧真實世界裡的問題,讓我憤慨又無奈。
於是當我離開官方傳媒工作,便立下心願走讀台灣各地風土,視每個訪談的人事物為一本地方之書,把問題透過文字寫出來,給官方或民間駐點的人去思考,天地人三才,「人才」如何改善天之損、地之壞?農糧、土地、政策,每一個都是關卡,考驗著農漁牧人、考驗著關心議題的人。
原本立志觀察台灣城鄉成功案例,再助我返鄉從農的思維與行動,這一趟趟地出發、踩踏,讓我看到有如此多的人,默默為農村跟土地、海洋、農糧公平銷售、食安…而努力著。藉著走讀地方,訪談人物、感知城鄉的轉變,都是因為人。他們不一定是當地人,甚至根本不懂農事,卻因緣際會愛上這塊土地,擇此生根,接了地氣,成為地方的新力軍,帶動內活化與外張的能量。
從基隆、台北、宜蘭、新竹、霧峰、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台東、金門、澎湖等,過去的兩年行腳數十個地方,我讀了數十個鄉鎮的美麗與淒涼。但是我知道有那些熱情的人,已經在台灣各個角落,用生命書寫出新的風土篇章。在這本書中,我勾勒天地人三才的三合,唯有如此,讓感動的故事不僅僅是感動而已,走,我們一起加入「人才」的行列中、回去農村、在說著母語的土地上,人人都是家鄉的導覽員,將台灣變成鄉鎮風土的博物館。
- 自序 走,看見台灣風土
- 01 基隆不只財高八斗
- 02 滬尾第一老街重建聚落
- 03 兩蔣、泰雅都要復興
- 04 南園,世間選一不二
- 05 文創光復了霧峰
- 06 雲林,農情蜜驛
- 07 詭趣旺來遊民雄
- 08 大林My Darling
- 09 期許之地,下營鵝豆桑 鹽水炸蜂炮
- 10 台南漫遊食光
- 11 水色宜蘭
- 12 濁水溪旁,酒與米之鄉 ──溪州上水米、二林微醺酒鄉
- 13 台東山海慢呼吸
- 14 金門,誰的鄉愁
- 15 離島第一站,澎湖
紙本書 NT$ 260
單本電子書
NT$
182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01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01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