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傳統作物也是基改作物嗎?
你知道我們每天吃下的食物裡都含有基因嗎?
到底存不存在「細菌基因」、「番茄基因」?
基因改造,到底改造了什麼?
基改產品需不需要標示?
天然的食材,最好嗎?
該問「是否有機」,還是問「是否永續」?
許多抗爭基改食品者,其實不了解自己在抗爭什麼。
也許最明顯的例子是抗爭黃金米,
這是第一個為拯救生命而研發成功的基因改造作物。
本書細說基因改造科技的相關知識、歷史因緣、以及營養保健等。
具名推薦者(依姓氏筆畫順序):
丁詩同(台灣大學生技研究中心主任)
吳成文(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吳金洌(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發展方案主持人與中研院特聘研究員)
李家維(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前館長)
汪嘉林(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
徐源泰(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
周成功(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講座教授)
翁仲男(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名譽所長)
翁啟惠(中央研究院院長)
馬哲儒(前成大校長與化工系名譽教授)
陳文盛(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教授)
陳奕雄(賽亞基因科技公司董事長)
陳樹功(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
賀端華(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華盛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家)
張文昌(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楊泮池(台灣大學校長與細胞及發展生物學家院士)
楊惠郎(慕洋生技公司執行長)
潘子明(衛生署基因改造食品審議委員會召集人與台大生化科技系教授)
蔣本基(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蔡懷楨(台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教授)
鄭登貴(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
蕭介夫(義守大學校長暨生物化學講座教授、前中興大學校長)
賴明詔(前成大校長、中研院院士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鍾邦柱(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戴謙(南台科技大學校長、台灣生技產業聯盟理事長)
魏耀揮(馬偕醫學院校長暨生物化學教授)
天然的食材,最好嗎?
該問「是否有機」,還是問「是否永續」?
許多抗爭基改食品者,其實不了解自己在抗爭什麼。
也許最明顯的例子是抗爭黃金米,
這是第一個為拯救生命而研發成功的基因改造作物。
本書細說基因改造科技的相關知識、歷史因緣、以及營養保健等。
具名推薦者(依姓氏筆畫順序):
丁詩同(台灣大學生技研究中心主任)
吳成文(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吳金洌(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發展方案主持人與中研院特聘研究員)
李家維(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前館長)
汪嘉林(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
徐源泰(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
周成功(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講座教授)
翁仲男(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名譽所長)
翁啟惠(中央研究院院長)
馬哲儒(前成大校長與化工系名譽教授)
陳文盛(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教授)
陳奕雄(賽亞基因科技公司董事長)
陳樹功(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
賀端華(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華盛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家)
張文昌(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楊泮池(台灣大學校長與細胞及發展生物學家院士)
楊惠郎(慕洋生技公司執行長)
潘子明(衛生署基因改造食品審議委員會召集人與台大生化科技系教授)
蔣本基(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蔡懷楨(台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教授)
鄭登貴(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
蕭介夫(義守大學校長暨生物化學講座教授、前中興大學校長)
賴明詔(前成大校長、中研院院士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鍾邦柱(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戴謙(南台科技大學校長、台灣生技產業聯盟理事長)
魏耀揮(馬偕醫學院校長暨生物化學教授)
- 序 我國第一本基改科普書 余淑美院士(第6頁)
- 序曲 山重水複疑無路(第9頁)
- 第一章 人是過客,環境長存(第15頁)
- 生物來去,人類躍升(第16頁)
- 人口與農業「相互提拔」(第21頁)
- 生物的演化是必然現象(第25頁)
- 天擇其實是軍備競賽(第27頁)
- 注重環保: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第38頁)
- 自然不等於道德(第41頁)
- 過客,請善待地球(第46頁)
- 第二章 絕處逢生 —— 分子生物學來相救(第49頁)
- 化約論已展現威力(第50頁)
- 基因是什麼?(第54頁)
- 生物本來就共用 DNA 和蛋白質(第58頁)
- 沒有所謂「番茄基因」或「細菌基因」(第61頁)
- 基因的改變是演化的基礎(第62頁)
- 基改的時代背景(第64頁)
- 基因改造是什麼?(第67頁)
- 老祖宗早就在從事「基改」大業(第78頁)
- 所謂基改,其實取之於自然(第84頁)
- 分子農場崛起(第92頁)
- 第三章 基改食物安全嗎?(第99頁)
- 擔心 DNA 作怪(第100頁)
- 「實質等同」觀念(第108頁)
- 基改產品需不需要標示?(第112頁)
- 背上「科學怪食」的辱名(第115頁)
- 你聽過食品上噴灑病毒嗎?(第117頁)
- 為何過敏?(第119頁)
- 基改導致蜜蜂消失?(第124頁)
- 專題報導一:台灣的基改現況(第126頁)
- 第四章 合作代替對抗(第137頁)
- 該問「是否永續」,而非「是否有機」(第138頁)
- 「天然」的誘惑:當心中毒!(第145頁)
- 扯入宗教就吵不完(第149頁)
- 民眾不必擔心基改混淆葷素食(第151頁)
- 其實要擔心的是食品遭受外來汙染(第153頁)
- 專題報導二:衛生福利部的叮嚀(第158頁)
- 第五章 基因流布與雜草問題(第165頁)
- 基因流布是什麼?(第166頁)
- 防止基因流布的策略(第169頁)
- 「超級雜草」並沒啥超級(第171頁)
- 基改作物沒比非基改作物更傷環境(第173頁)
- 第六章 反基改的源頭(第177頁)
- 預警原則是什麼?(第178頁)
- 風險認知:應盡量用機率來表達(第181頁)
- 基因科學家的理性約束(第185頁)
- 「綠色和平」吹皺一池春水(第187頁)
- 不論事實如何,反基改者就是反對(第191頁)
- 消費者的態度(第194頁)
- 歐洲為何有反基改風潮?(第195頁)
- 基因改造食品公民會議(第198頁)
- 專題報導三:基改技術的其他妙用(第200頁)
- 第七章 望風披靡與眾口鑠金(第207頁)
- 媒體的威力:風吹草掩(第208頁)
- 三代基改作物各有目的(第209頁)
- 基改更有利於開發中國家(第211頁)
- 反基改者最愛傳播的謠言(第215頁)
- 蘇力菌的故事(第219頁)
- 大鼠被誰傷到?(第225頁)
- 玉米風波,烏龍連連(第230頁)
- 肯亞個案的省思:民生科技不敵政治(第236頁)
- 醜化基改的例子:基因使用限制技術(第239頁)
- 留心智慧財產權問題(第243頁)
- 為何弄得只剩跨國大公司從事基改?(第244頁)
- 民調的用字遣詞,能操縱民意(第249頁)
- 曲終 化作春泥更護花(第253頁)
- 不熟基改科技者,請謹慎發言(第254頁)
- 誤解科技的悲劇(第256頁)
- 漸露曙光:合作產生力量(第258頁)
- 濃濃的謝意(第260頁)
- 附錄一:與基改相關的世界規範(第262頁)
- 附錄二:評估基改安全性的技術細節(第267頁)
- 附錄三:發表前再確認(第269頁)
- 附錄四:參考文獻(第271頁)
- 附錄五:注解(第273頁)
紙本書 NT$ 340
單本電子書
NT$
25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