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動人新作
我年輕時學習的阿德勒心理學,在我獨力照護年老的父親時,輕鬆化解了長期緊繃的父子關係。──岸見一郎
你愛父母,卻沒辦法和他們獨處?
你愛父母,卻只能靠中間人傳話?
你愛父母,卻只願付出金錢而不願付出時間?
你愛父母,卻對他們的關懷詢問避之唯恐不及?
你愛父母,卻無法忍受他們的嘮叨碎念?
你愛父母,卻不肯面對他們越來越需要你的現實?
當父母老了,你的機會來了,拿回親子關係的主導權,換一種方式愛他,重新建立人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因為過去的不快與心結,而不知該如何與父母相處,
你需要覺悟今天不是昨天的延續,每天的關係都要更新。
如果你「為了父母好」,堅持他們照你的安排生活,
你可以放棄誰對誰錯的想法,接受現在就是他們最幸福的樣子。
如果你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與退化,而憂心忡忡,
你可以換個角度,為他現在「還做得到什麼」而喜悅。
如果你因為父母好像不記得你,而不斷問他「我是誰」,
你可以把今天當成是你們第一次見面,讓他重新認識你。
如果你因為照護很累,而不自覺對父母或兄弟姐妹動怒,
你可以坦率的承認做不到,請求他人的支援。
名人推薦
林依瑩、郭強生、彭懷真、盧建彰 專文推薦
林書煒、郎祖筠、唐從聖、許皓宜 感動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這本《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既不是提供醫療常識,也不是生死哲學,而是把照護年老父母定位在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上。這是讓我覺得值得參考的一種新觀念,在書中提到的許多經驗,我讀來都心有戚戚焉。──郭強生(作家)
生病使我們知道自己多麼的有限,以往人生的主題是「我想、我要、我能」,都是肯定句;但因為家人和自己的病痛,生命的主題轉換為否定句,也就是《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作者在書中一再提到的「我不想、我不要、我不能」。──彭懷真博士(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是一個在人生路上和父母跑過的跑者誠實的說法,你可以聽聽,可以對照,可以學習,可以安慰,可以當做教科書,可以當聖經,卸下自己的內咎,也可以扛起自己該有的思念。──盧建彰(廣告導演)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的作者,必定是對父親有著極大的同理心,才能有書中如此深刻的體會。全球的高齡化趨勢,各國無不嚴陣以待,但我想,能貼近、同理失智與失能長者的心,才是全球最實用、通用的真理!──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 |推薦序|老與死,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功課 郭強生(第6頁)
- |推薦序|人生的必修課 ── 承認自己的有限 彭懷真(第13頁)
- |推薦序|踩在父母的腳印上 盧建彰(第20頁)
- |推薦序|照顧失智,隨五里霧而安 林依瑩(第30頁)
- |自序|(第33頁)
- |第一章|父母教會我的「人生意義」(第37頁)
- 母親是我的盟友:「那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對的」(第38頁)
- 病倒的母親教會我「生命的意義」(第43頁)
- 母親不讓兒子看到臨終時的自己(第48頁)
- 鼓起勇氣,承認做不到(第53頁)
- 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第58頁)
- 親口告訴父母,活著就有價值(第64頁)
- 父親過世之後依舊向我訴說(第70頁)
- 儘管死亡逼近眼前,依舊想活得像自己(第75頁)
- |第二章|接受現實的勇氣(第81頁)
- 鼓起勇氣,接受父母最真實的模樣(第82頁)
- 父親心中對於戰爭的憤怒,不曾消失(第87頁)
- 面對接受現實的痛苦(第92頁)
- 如果無法想起過去,從頭再來就好(第98頁)
- 承認「活在當下」的父親,不強求過去或未來(第104頁)
- 就算忘了過去,重新建立關係就好(第109頁)
- 尊敬,就是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第114頁)
- 接受現實的雙親,而非理想中的雙親(第119頁)
- 注意父母最好的一面(第124頁)
- |第三章|與年邁的雙親建立良好的關係(第129頁)
- 子女無法讓父母幸福(第130頁)
- 子女不要阻止父母想做的事(第135頁)
- 不要期待對方說「謝謝」(第140頁)
- 待在身邊,就是一種支持(第146頁)
- 不需要勉強父母想起過去(第151頁)
- 不需要對父母激動(第157頁)
- 與父母爭執,不會改變與父母的關係(第162頁)
- 放棄爭權,並非「認輸」(第167頁)
- 認為對方的「動機純良」,便能改變人生的看法(第173頁)
- 發現行為背後的心聲,便能改善親子關係(第179頁)
- 人人都戴著角色的「面具」(第184頁)
- 子女無法報答雙親的付出(第190頁)
- 持續「當下、眼前」做得到的事,不要放棄(第195頁)
- 區受昨天與今日相同的喜悅(第200頁)
- 父母活著,便是對家庭有所貢獻(第205頁)
- 與其等人對自己說「謝謝」,不如自己開口說「謝謝」(第210頁)
- 做得到的人,在做得到的時候互相幫助,才是可以安心養老的社會(第216頁)
- |終章|樂在「當下、眼前」(第221頁)
- 有效率的人生,沒有意義(第222頁)
- 不需要為了「下半輩子」而改變生活方式(第228頁)
- 人生不要拖延(第233頁)
- |後記|(第238頁)
紙本書 NT$ 280
單本電子書
NT$
210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