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9
本書爬梳了台灣戰後初期(1945~1949)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權力場域對文學生產的影響,以二二八事件為界,分析省內外文化人如何佔據報刊雜誌的位置,集結勢力爭取文化生產支配權,與國民黨官方進行意識形態與美學的鬥爭。這是經過二、三○年代以來社會主義思潮洗禮的台灣文化人,與大陸經過抗日戰爭「文章下鄉」、「文藝大眾化」經驗的進步文化人,共同合作的結果。省內外文化人此一「民主化」的追求在二二八事件的清鄉鎮壓後,僅能以文學議論方式介入社會現實的改革。在冷戰與內戰交迫局勢下,省內外文化人以社會主義的寫實批判精神、統一文化陣線,展現對美國扶持的蔣介石政權之批判。
- 施 序(第iv頁)
- 呂 序(第vii頁)
- 第一章 緒論(第1頁)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第1頁)
-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第5頁)
- 第二章 「回歸中國」與台灣政經社會的危機(第35頁)
- 第一節 國民黨政府的接收與政治轉型(第37頁)
- 第三節 中央、長官公署雙重經濟「接收」 與台灣的貧弱化(第69頁)
- 第四節 從二‧二八事件到美軍協防(第88頁)
- 第三章 權力場域的結構與自主性文化場域的生成(第107頁)
- 第一節 「長官公署」的文化政策:「保守/民主」的縫隙(第109頁)
- 第二節 官方報刊的勢力角逐與民主文化人的介入(第128頁)
- 第三節 民間報刊雜誌的人脈與政治傾向(第154頁)
- 第四章 左翼言論、民主思潮與二‧二八事件的革命困境(第189頁)
- 第一節「三民主義」與社會改革意識(第190頁)
- 第二節 國內政治動向與台灣政治出路(第204頁)
- 第三節 殖民地的傷痕:二‧二八事件與台灣文化的侷限性(第235頁)
- 第五章 二‧二八事件前台灣文化的重建與「魯迅熱」(第251頁)
- 第一節 龍瑛宗之「科學的世界觀」與台灣文化重建(第252頁)
- 第二節 「魯迅戰鬥精神」的繼承與其文化抗爭的意義(第273頁)
- 第六章 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思潮(第309頁)
- 第一節 台灣文學的「特殊性」與「一般性」(第310頁)
-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文藝理念的復甦與中挫(第343頁)
- 第七章 結論(第381頁)
- 附 錄(第393頁)
- 參考書目(第439頁)
- (一)報紙(第439頁)
- (二)雜誌(第440頁)
- (三)引用期刊論文、書目(第442頁)
- 後記(第475頁)
紙本書 NT$ 500
單本電子書
NT$
400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9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9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