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橫跨香港過去四十年歷史,以流行音樂為脈絡,嘗試書寫關於身份、記憶、語言和政治的紀錄;以本土特殊性為起點,探討華語流行音樂領域究竟正在發生甚麼。作者之一周耀輝是從事流行音樂20多年的學者。兩位作者從歌詞書寫、視像製造到粉絲文化、唱片公司、表演場所等流行音樂產業的場域切入,逐步展現和分析香港流行音樂生產、消費和流通各環節。
名人推薦
本書聚焦香港流行音樂,把它看作跨越本土,乃至於全球網絡流動的一部分,借此挑撥一些已經固化的名詞,在我們需要面對以至抗衡日漸令人窒息的「中國崛起」之時,尤為重要。──洪美恩,澳洲西雪梨大學文化研究教授
作者對香港流行曲有深入認識,更具紮實的理論基礎,字裏行間又處處流露對香港流行曲的戀戀深情。本書實屬對香港文化、流行音樂、文化研究以至區域研究感興趣者必讀之選。──朱耀偉,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香港研究課程主任
本書帶著局內的懇切與神經,也有局外的淡定和風景。可能我們要退後幾步,與這困局保持一段距離才能看清楚,究竟這個流行音樂工業的確步進夕陽,還是這個城市會再見黎明。──黃耀明,香港音樂人
兩位作者提出鮮活的證據、集體的回憶、另辟蹊徑的論述和自己的故事,反駁「粵語流行曲已死」的說法,同時將中國音樂及粵語流行曲重置於全球化、中國化與重新國家化的交叉口。──馮應謙,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 導言(第ix頁)
- 致謝(第xxi頁)
- 圖片說明(第xxiii頁)
- 第一章(第1頁)
- 人傳的龍:歌詞與中國性的周旋(第3頁)
- 第二章(第35頁)
- 全球音樂,本地生產:荷蘭、香港粉絲的比較研究(第37頁)
- 第三章(第61頁)
- 風往哪裏吹:香港中國風音樂錄影帶中的中國性(第63頁)
- 第四章(第85頁)
- 搭建記憶:香港流行音樂場地(第87頁)
- 第五章(第107頁)
- 追蹤朱蘭亭:音樂、渴望,以及中國性的跨國策略(第109頁)
- 參考書目(第133頁)
- 索引(第147頁)
紙本書 NT$ 420
單本電子書
NT$
294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