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不見得是壞事!學會使用「拖延的力量」,讓靈感源源不絕

文:歐贊‧瓦羅 / 發表日期:2025-03-07


Photo by Magnet.meon Unsplash
 

我要自首:我是個拖延大師。

我的意思不是該寫書的時候不寫書,老是在整理書桌的那種拖延,雖然我比較年輕、脆弱的那些年常做這種事。

我把拖延當成一種戰術,用來催生突破性進展,不管我忙的是什麼事。原理是這樣的。執行一個新目標時,剛開始做得愈快愈好。比如寫書,任何已經在我腦中且可能相關的想法和例子,我會馬上記下來。但種下種子後,我會走開靜待一段時間,看看開出怎樣的花。我不會早在事前就計畫好一切,以免我的思考僵化,關閉了其他可能的創意。

這種等待可能看似被動,其實不然。當我展開一項計畫,初始關注一陣子後刻意暫停,我其實啟動了腦中的思想工廠。就算我在等待,計畫也仍活躍在我的潛意識裡,在背景默默運轉,醞釀見解。想法在此過程中逐漸成熟,變得更豐厚,串接起新的關聯,像葡萄酒在木桶裡陳年。我從淺水走進深水,如同大衛.林區說的,大魚在這裡泅游。

維持關注太久,你的思考會停滯。所以集中心力一段時間後,放鬆狀態一陣子,放任你的思緒遊蕩。別轉向社群媒體或電子郵件,這些給不了你需要的休息。不如遠望窗外、沖個澡、聽聽音樂,或者冥想。

我高中時代的足球教練常說一句話,我很喜歡:沒持球,請跑位。球不在你腳下的時候,要在球場上移動,到你有空間接球的位置。相同原則也適用於靈感。靈感不在你這裡的時候,移動身體到不同地方,鼓勵靈感流動。我發現走出我平常寫作的房間,到我家裡其他空間,光是這樣就很有用。彷彿房間連結著同一套舊的思考模式,地點的轉換帶來觀點的轉換,創造出我能投射新想法的空間。

走路也很有幫助。研究顯示動作和認知由同一個腦區控制,走路可以提升創意。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有一篇研究,標題很巧妙地叫作〈給你的靈感一雙腿〉(Give Your Ideas Some Legs),研究中將受試者分成兩組,分別進行創意測驗。其中一組在測驗前坐著不動一小時,另一組則在跑步機上慢走。平均來看,走路使創意得分提高六成。

昆汀.塔倫提諾常用的拖延法,是在泳池裡漂浮。每當編寫電影劇本的時候,他會在白天寫上幾個小時,然後躺進他的溫水泳池裡。塔倫提諾說:「我就只是漂在溫水裡,回想我剛才寫下的東西,哪裡還能怎麼改善,這一幕結束前還能發生什麼事。」接著他才爬出泳池,把漂浮時想到的見解記下來。而這些見解就成為他第二天寫作時的功課。

若是我的戰術拖延流程,我會定期回到計畫上,重溫主要的主題和想法,藉此保持思緒暢通。我也會有意識地挖掘想法,尋找新的奇思妙想,一想到就立刻寫下來。像塔倫提諾的筆記一樣,這些妙想為我下一次的寫作提供了創作素材。我不會再瞪著空白頁面,不知道從何寫起。泳池的水不會再是冷冰冰的,而是經過靈感加溫,邀請我跳進池裡。

開始一項計畫後刻意暫時離開,這麼做還會發生一件事。我會變成一塊能吸引靈感的磁鐵,開始在閱讀的、觀看的、觀察的一切當中注意到相關見解。看似隨機的事件、故事,乃至於歌詞,全都會化成我能使用的靈感。但如果沒先開始這項計畫,我不會注意到這些珍貴材料之間的關聯性。

這是一種有意為之的拖延,而非衝動使然。這個方法是先走開好讓計畫成長,而不是逃避它。意思是,你還是必須回到書桌前把計畫完成。

集中然後放鬆,漂浮然後寫作—慢慢的,這個節奏會累積出一些剛開始看似做不到的結果。

小東西幾經重複,也會變成大東西。


 ►►本文摘自:《終於成為自己:覺察內在原力的完整練習,告別從眾,找到你的第一原理,成就潛藏的真心渴望


終於成為自己:覺察內在原力的完整練習,告別從眾,找到你的第一原理,成就潛藏的真心渴望
電子書 NT$ 301
紙本書 NT$ 430
本期內容簡介
捨棄過度學習的束縛,拒絕複製別人的捷徑,
與自己真實的天賦連結,人生真的不必將就。

走到今天,你是否曾想不明白,怎麼就成為今天這個樣子了?
你也非常希望明天不要重複昨天,未來可以不同,但就是繞不開慣性?
大家都肯定你的價值了,但在你心底深處,怎麼覺得成了自己人生的配角?
過著好像是別人的人生,不論是光鮮還是平淡,都是說不出的苦悶。

本書作者歐贊‧瓦羅從一位火箭科學家轉型成為獲獎法學教授與暢銷書作家,不斷打破人生的各種框架,勇於走出自己的路。但他發現大多數人卻習慣追隨社會給予的範本,蒙蔽內心真實的聲音,將自己活成最不像自己的人生配角!

而這本書就是為了幫助你從束縛中覺醒,發掘你內在的智慧和潛能,進而成為真正的自己。透過這本書中,你將學會如何打破限制性的思維模式,重新思考人生的可能性,開始追求內心真正渴望的目標,不再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下。

不對外尋求,活得更像自己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被社會期待和既定框架而束縛。這源於我們對於「內在」的破洞,卻習慣「向外」尋找補丁。歐贊‧瓦羅引導我們思考並放下那些不屬於我們的身份和信念,清除腦中的淤塞,打破你為自己設下的限制,找出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標。

大膽創造,解鎖內在智慧
釐清目標後,該怎麼蛻變前進?大多數人害怕被批評,也恐懼被低估。在對外展現自我前,總是無數次自我審查,並刪除原真且獨特的想法,這也是我們難以全然發揮才能的根本原因。但其實我們需要的正是鬆懈理智、放下批判,學習如何在生活中打開多道門,而不是扭曲自己去適應現有的門。

動態蛻變,不斷重新建構你是誰
放下熟悉卻不再有用的事物很難,但人生本就是不停更迭,放棄也是一種有智慧的選擇。唯有懂得取捨,跳脫舒適圈,撕下不適合你的標籤,並以新的眼光看待生活,才能重建你與潛藏智慧的連結,一步步回到真實的自己。

你的真實就在你心中,解鎖你的智慧,讓你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