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到了下午3點會感到特別疲憊?你需要補充注意力資源了

文: 葛洛莉亞.瑪珂博士 Gloria Mark, PhD / 發表日期:2025-01-03


Photo by Sander Sammyon Unsplash
 


在努力集中注意力和追求目標時,我們會運用一套稱為「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的心理過程,你可以將這個功能視為思維的掌管者。執行功能承擔著管理不同類型進程的艱巨任務,包括確定任務的優先順序和切換任務、做決策、維持和分配注意力、使用工作記憶,以及進行自我調節。

當任務很簡單,例如瀏覽臉書時,掌管者就可以完美地工作。當任務變得困難,管理任務也變得艱難時,麻煩就開始了。如果我們試圖處理多項任務,又時常被打斷,就是這種情況。這時會發生很多事情:我們需要將注意力分配到手頭的任務上,但突然又要去處理打斷我們的事情,於是我們一邊努力在腦海中想著被打斷的任務,一邊還要抵抗新的干擾。如果你處於時間壓力之下,並且長時間這樣做,思維掌管者就會負荷過重,在讓你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變得很吃力。這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表現受到了影響。

我們使用裝置時面對的介面,讓集中注意力在目標上變得困難。瀏覽器的分頁、社群媒體的圖示,以及電腦和手機上的通知,這些視覺提示不光代表了資訊通道,還向你傳遞訊息:在你手邊就有大量可取用的資訊。在努力處理一項任務,例如逾期未交的月度報告時,你可能不喜歡周遭有這些多餘的資訊,因此你強迫自己克制誘惑,不要把注意力轉移到任何其他資訊來源。但即使你成功做到不去切換或分心,你的執行功能仍在為了抑制切換或分心的行為而不停地工作。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你會在下午3點感到如此疲憊,為什麼你發現自己會打開社群媒體來尋求喘息。

心理學上有一個長期存在並廣為接受的理論,其背後有超過50年的研究支持,認為大腦擁有一個總體的注意力或認知資源庫,是這些資源維持了我們的日常運作。資源可以被視為你的注意力容量,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你可用的注意力多寡。這個基本的假設是:處理資訊需要這些資源,而這個資源庫是有限的。你的認知資源可能會耗盡,這會在短時間內影響你的表現,例如在完成長達一小時的艱難任務、同時處理干擾的時候。而從一整天的長時間來看,體內平衡的變化(homeostatic variation),也就是你醒來以後經過的時間,也與表現下降相關。

你之所以感到精疲力盡,並開始犯錯,很可能是因為你一直在拚命使用有限的資源,你的需求超出了它們的可用範圍。因此,到下午3點的時候,你已經處理了電子郵件、簡訊和電話,參加了一整天的會議,又沒有花時間進行有效的休息,你可用於保持警醒的注意力資源所剩無幾,而你的執行功能——思維的掌管者——也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幫助你避免被社群媒體分心。

認知資源有限理論可以解釋你在工作量累積時的表現,這樣的情況每天都在發生:你努力保持專注,但同時不停地被打斷、切換任務,並努力抵制電腦和手機上令人分心的東西。我們有選擇地將注意力資源分配到不同的活動上:閱讀、打電話、處理干擾甚至是內心的想法,就像我們分配財務資源,把錢花在不同的東西上。

想像一下,你剛從提款機領了錢,口袋裡有現金,然後去了一個只收現金的傳統市場。你把錢拿去買手工麵包、松露起司和草飼牛肉,結果錢就快花光了。你只剩下一點點錢,唯一能買的就是一些枯萎的蔬菜。如果你想買品質好的東西,就必須回到提款機前,重新替你的錢包補血。你的注意力也是如此。當注意力資源耗盡,你就不能做很多事情,你必須休息一下,補充精力。如果需要的認知資源超過可用的認知資源,我們的表現就會受到影響。

 
►►本文摘自:《內在專注力的節奏:注意力分四種,打破多工迷思,掌握大腦能量峰谷,高效不過勞、不怕干擾、不分心


內在專注力的節奏:注意力分四種,打破多工迷思,掌握大腦能量峰谷,高效不過勞、不怕干擾、不分心
電子書 NT$ 322
紙本書 NT$ 460
本期內容簡介
明明想專心工作,為什麼會不自覺地滑手機、查看社群媒體?
工作被打斷後,為什麼工作的速度就降低?
被各種會議、任務死線追著跑,剛過中午就疲憊不堪?
 
其實你不了解該怎麼使用注意力。
 
心理學家葛洛莉亞.瑪珂博士是人機互動領域的專家,研究注意力超過20年。
她從真實辦公環境的數千小時研究中,發現專注力的真相,告訴多工時代的每個人:
其實你不用那麼辛苦。
 
【迷思一】我們應該始終保持專注。
【真相一】注意力是容量有限的資源庫,不可能永遠保持能量滿格。如果一直使用注意力資源而不補充,你就會不可避免地分心。
 
【迷思二】多工能幫我們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
【真相二】每次切換任務損失掉的時間高達25分鐘!一心多用不僅損害而非提升工作效率,還會增加壓力和倦怠。
 
【迷思三】玩小遊戲、滑臉書等重複的無腦活動沒有價值。
【真相三】重複性活動是一種投入而不需費力的注意力狀態,對於恢復能量和保持正向非常有益,許多作家和藝術家都用它來獲取靈感!
 
【迷思四】心流是工作時的理想狀態。
【真相四】心流在知識工作中很少發生!我們的注意力現在平均只有47秒,透過認識自己的專注峰谷,找到獨屬的腦力模式,你就能實現工作的最佳狀態。
 
分心不是需要對抗的難題,而是可以順應的節奏。
提升專注不是為了做更多事情,而是在高效與幸福之間找到平衡。
 
在本書中,你可以學到:
 

  • 我們的心力是如何被耗盡的,又該如何補充大腦能量

  • 如何識別我們每天都要經歷的四種注意力狀態,並利用它們讓自己高效工作

  • 培養對抗數位分心的四個步驟

  • 如何順應專注力的起伏,設計一天的工作安排

 
各界專注推薦
 
在我們日益數位化的世界,葛洛莉亞.瑪珂博士是研究分心和多工的權威專家。對於任何關心注意力衰退的人來說,這本書是必讀之作。——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深度工作力》、《沒有Email的世界》作者
 
這本書涵括了葛洛莉亞.瑪珂博士數十年來研究網路興起如何影響個人生活的精采旅程。如果你對個人幸福和如何在數位時代獲得能動性感興趣,那麼你需要讀這本書。——蘇珊・大衛(Susan David),《情緒靈敏力》作者
 
被打斷是生活中的事實。一直如此,不需要什麼花俏的技術。但今天確實存在厲害的技術,有些是故意設計來讓你分心,對你造成干擾。葛洛莉亞.瑪珂博士的書全面回顧了這些干擾對我們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別被我的評論分散了注意力,去讀這本書吧,它是對這個充滿干擾的世界,一個重要而有價值的貢獻。——唐納・諾曼(Donald Norman),《設計的心理學》作者
 
這本書專注於實用策略,而不是像『數位排毒』這樣的短效解方。它是一本極具價值的指南,告訴我們如何在日益依賴科技的世界中平衡工作和福祉。——《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瑪珂博士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種基於科學證據的新方法,來解決注意力問題。這種方法不是讓我們退回網路出現之前的時代,而是教你順應這個被科技充斥的現代世界,以及我們愈來愈分心的趨勢。——《衛報》(The Guardian)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