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變成野獸,你是否意識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樣的書名,你有勇氣翻開嗎?是的,這不是一本溫馨美好的親子教養書,而是作者吳曉樂以家教身分見證的九個悲傷的殘酷故事:那些被考試綁架的家庭物語。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而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眼鏡仔有個強勢的母親,她常說:「少一分就打一下」、「多打幾次就記得自己犯的錯」。在熱熔棒的催促下,他總像個被嚇壞的孩子,他相信自己很笨,更羨慕來到他家的流浪貓,「貓的孩子不用讀書,只要好好吃好好睡。」不用讀書考試,是否就能得到父母單純的愛?
紀小弟是升學制度下的魯蛇,他的天賦不在學科成績,而是籃球,更慘的是他有個優秀的姊姊。於是他被硬塞在「正常版」的人生道路,成了永遠追不上姊姊,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失敗者。親子教養是永無止盡的闖關遊戲,這一課,學的是如何對待天賦?
蔡偉漢,是俗稱的「媽寶」,其實他以前不是這樣的。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母親盤旋在他的同儕群體中,成了老師頭痛、同學嫌惡的直升機家長。母親很愛他,愛到為他南征北討,想把他養成一個無菌的孩子,直到他從關係黑洞中逃出,說出「我恨我的父母」。
你們可以給他以愛,卻不可給他以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孩子受傷了,其實父母也是。這些父母的身影不常重疊,往往是獨自在外打拼的爸爸,和把人生舞台讓位給家庭的媽媽。
若娃的母親,很寂寞。照顧女兒成了她人生的唯一,女兒不可以有秘密,必須當她最好的朋友;女兒不能撕下ADHD的標籤,她「必須」過動,因為「媽媽需要我,媽媽想照顧我。」其實孩子都知道大人的秘密,他們看在眼裡,只是不說破。
寂寞的還有茉莉,她穿上綠制服,填補了母親年輕時的遺憾,卻放棄學術成就,成了和母親一樣,以夫為天的「醫生娘」。無奈逃離母女關係,卻掉進婆媳關係,但她不願再讓女兒為了取悅父母委屈自己,茉莉決定讓女兒自由。
每個家庭都是一齣狀況劇,陳小乖的劇本曲折了點。他是有錢到自己發薪給家教的孩子,複雜的家庭組成,讓他只能以物質確認情感。如果要挑一句最傷人的話,他會說:「我一點也不在乎你。」面對這樣的孩子,學問如何解決他的人生艱難?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九個似曾相識的故事,這些孩子好像曾經出現在我們身邊,可能是我們的同學,或者就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可以像閱讀故事一樣,看待孩子的人生,事情會不會不一樣?
成績究竟證明了什麼?要考上什麼學校,才足以證明我們有能力面對人生?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我們總是不確定哪條路才是正確的選擇,每個岔路都走得小心翼翼,何況為孩子指路?
而父母是一種太孤單的職業,越有意識越辛苦。「我要為孩子負責」成了父母的緊箍咒,尤其是那些把人生舞台讓出來的母親,努力地幫孩子打燈,她們的成敗和子女綁在一起。沒有退路的,究竟是小孩,還是大人?
透過這本書,或許我們能發現分數之外的選擇。孩子的人生可能是一畝等待耕耘的良田,也可能是一個幽暗的心靈洞穴,需要遇到懷抱善意的大人,他們才能走出來。
小孩有自己的生命,他們屬於自己。
本期內容簡介
*書籍簡介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
找回凝視孩子的初衷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
李偉文 (作家)
幸佳慧 (童書作家)
楊翠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駱以軍 (小說家)
盧蘇偉 (財團法人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蘇巧慧 (財團法人超越文創教育基金會前執行長)
聯合推薦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仍在發生……
說故事的人,是個證人。她花了七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的大門,走進不同的家庭。在門的背後,她見證了各色光怪陸離的景象:一個每日給兒子準備雞精、維他命的母親,在收到兒子成績單的當下,卻也毫不猶豫地甩出一記耳光;為了安撫雙親,躲在衣櫃裡欺騙別人也傷害自己的兒子;也或許,她看見一種用鈔票堆疊起來的親情⋯⋯她以為她是家教,只需帶給學生知識,沒想到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帶給她更多的衝擊。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
本書沒有給家長教條式的叮嚀與建議,只有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為孩子發聲!
別為了考試扼殺你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