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他「被迫」島內旅行,卻意外豐收。
身為建築學者,李清志想必遊歷過數不清的世界建築,並從中參透建築、歷史與人的生活之間的關係。未想一場疫情,哪裡都去不了,他卻反思起,自己和這座島的連結,自己是否曾試圖理解養育他的這片土地。
於是,他起身出走天龍國,步履遍及這整座島嶼,他又走一趟野柳,他去到員林看穀倉,或是搭上集集支線??眼前所見,令他耳目一新,而這些地方,又將帶他前往何處?
每一口,都是一段歷史,以及轉折。
當人們提及江山樓、東薈樓、春風樓等,無非就是商賈、政要、文人雅士的聚會場合。若提及台灣民主運動的歷史,這些地方,無疑又成了思想啟蒙地,是一場又一場的英雄宴、洗塵宴。看似酒足飯飽,緊接著下一幕,竟變成獄中飯。
本書爬梳日治時期至近代,台灣革命家、思想家在轉瞬的歷史間,因為吃,而引發鄉愁,因為吃而萌生為農民而戰的熱血沸騰,因為吃而填補遭軟禁的失落。每一口,都是一段歷史,以及轉折。
民族國家,到底是怎麼來的?
幾乎是近代,民族國家一詞才逐漸成立,此前,東歐各族群間,共處在一聯邦裡,是和平、多元且融合的。而後,聯邦淡出舞臺,繼之而起的,是一個一個被操弄的民族國家,他們彼此仇恨、勢不兩立,乃至共產主義介入,那又是另一頁的歷史敘事。
時至今日,這些民族國家仍各自獨立,只是各自背負著黑歷史,緩步前行。該如何走向新生,以及能否走向新生,歷史,是否願意再給東歐一次機會,再見共榮的??光?
過去數十年的全球化發展,幾乎滿足了所有人,然後呢?
若說1945年是個節點,切割出兩個時代——戰爭與和平——那麼,冷戰卻也製造出和平,並進一步促動全球化,原因無他,只在美國的有意為之。然而,時至今日,美國看似逐漸退場,全球化所造就榮景,也一一化為碎片,區域化、國家化已不可逆,這碎片之間,人們失去的是動能,然後,眼下的生活將逐步崩潰。
作者以其專長的地緣政治學、人口學,一一分析我們當前、未來即將面對的眾多「失去」,世界彷彿正在瓦解,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還能抓住什麼?
德川家康是怎麼辦到的?
一個人的一生,其在當代及後世的影響力,可以多深、多遠?德川家康便是終極答案。在這部磅礡巨作中,但見人生哲學、勵志、愛情親情友情,更有謀略。這些或許都是大我,對你太遙遠,若以更小我的角度來看,現今吸引你的日本,在許多方方面面,都是在德川家康的時代奠基的。了解德川家康,對日本的情感將會更深。
追著偶像松本潤《怎麼辦家康》的同時,在山岡莊八的創作中,你將知道,德川家康是怎麼辦到的。
試圖理解一個我們從未真心了解的國度。
?責激進的暴力是必要的。只是,當「伊斯蘭」三字成為人人聞之色變的名詞,我們是否也應該深入其中,追溯緣由,從「阿拉伯」三字逐步追尋這歷史的痕跡?我們無從否認,自小對所謂阿拉伯是很陌生的,或說是帶有偏見的,畢竟自媒體上所得知的訊息,總不免和戰爭扣連,或者是因著石油而大富大貴的國度。然而,一個民族不會只有單一面向,當我們企圖評論他的現在,不如先回到三千年前,話說從頭。
誰是真正的蔣介石?
蔣家,彷彿台灣政壇的緊箍咒,早已往生數十年,卻又似乎陰魂不散,在冥冥中仍想禁錮台灣。在他的高壓統治下,他得對成千上萬無辜民眾的生命、無數的家庭鞠躬道歉,卻是好不容易逃難到台灣的無數家庭鞠躬尊崇的對象。
誰才是真正的蔣介石?本書作者潘佐夫長期深入研究後,刻劃出一較為具體的蔣介石:他心理有問題,他也重情義;他沉迷女色,又自律甚嚴;他犯下血腥大罪,卻也終其一生為一個國。他是多面向的,令人難以評價,也因如此,台灣人需要一個外人的視角,再看一次這個人的過往。
重新尋回丟失在時間裡的細節!
白色恐怖已過了半世紀之久,當二十一世紀初,這些受難者的家書終於送抵他們在世的家人手中時,這些收信人或收信人的後代手中所承接的,無疑臺灣曾歷經的傷痛年代。那是家人封存已久的祕密,不能言說,而今,他們總算不只了解梗概,更是清楚這其中的細節,以及過世家人的未竟之夢。我們或許不必時時被提醒,卻不能忘記,不但不能忘記,更不能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