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他「被迫」島內旅行,卻意外豐收。
身為建築學者,李清志想必遊歷過數不清的世界建築,並從中參透建築、歷史與人的生活之間的關係。未想一場疫情,哪裡都去不了,他卻反思起,自己和這座島的連結,自己是否曾試圖理解養育他的這片土地。
於是,他起身出走天龍國,步履遍及這整座島嶼,他又走一趟野柳,他去到員林看穀倉,或是搭上集集支線??眼前所見,令他耳目一新,而這些地方,又將帶他前往何處?
AI機器人很會說話,但你有的,是敘事的能力。
九年前,洪震宇展開了說故事的旅程,事業有高潮、有低潮,但他不時從中尋找到更多說故事的方法。搜集、聆聽、好奇心等都是方法,人們累積了許多的故事,然他發現,敘事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於是,他鑽研起如何強化敘事的能力,如何提取記憶深處裡的故事,獨創出故事九宮格。透過故事九宮格的整理、詮釋,充滿自信地說出自己的故事。
一場起於變革年代的人性之旅
所謂「異」,其標準是什麼?從《背離親緣》中提及不一樣的孩子,到本書所提的異域的文化、種族等諸方面,安德魯.所羅門在這次的旅程之後,不再有預設立場,因為所謂「異」或「同」,是沒有一定的。
過去數十年的全球化發展,幾乎滿足了所有人,然後呢?
若說1945年是個節點,切割出兩個時代——戰爭與和平——那麼,冷戰卻也製造出和平,並進一步促動全球化,原因無他,只在美國的有意為之。然而,時至今日,美國看似逐漸退場,全球化所造就榮景,也一一化為碎片,區域化、國家化已不可逆,這碎片之間,人們失去的是動能,然後,眼下的生活將逐步崩潰。
作者以其專長的地緣政治學、人口學,一一分析我們當前、未來即將面對的眾多「失去」,世界彷彿正在瓦解,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還能抓住什麼?
如果都壞掉了,人生還有什麼是值得活的?
楊澤說,「人生不值得活的」;馬欣說,「看似很美,其實是壞掉的」。既然如此,我們這般熬著,是為了什麼?
熬著,不過是為了貪看一眼廢墟中長生出的新芽,一副嬌貴細弱的模樣,卻是我們繼續走下去的力量。也因此,每一次的摧毀,每一幕的殘缺,或許從另一個角度看過去,都能但見新生。而人生,其實也是值得活的。
60天在早餐桌旁讀完商學院
一個人在職場上的價值,取決於他能為整個團隊帶來什麼,而非只是自我提升。如何習得這樣的商業基本工,便是這本書所要教我們的。
失根的童年,在有了家之後
或許孩提時期孤獨,所以他總不時地期待趕快長大,並在長大後,擁有自己的家。也就在這時,他提筆寫下童年敘事,明白往日的陰影,一直留在心裡,從未被抹去。
而幸運的是,在這陰影籠罩下,周圍總有微光照亮著馮國瑄,那是外婆、阿嬤、爸爸、伯父伯母在沉重的生命中,能夠給予他的、幽微的愛,他珍惜,並在這些朦朧星火中,努力地行光合作用,長成一棵獨立的樹。
當旅行成為觀照內心的一種途徑
波登或許是當代最迷人的旅行家、美食家吧。他總在行經之處,發現最貼近當地人的文化特色,時而讚賞、陶醉,又或毒舌猛攻,從而讓人感受到旅遊時情緒的波動及魅力。
由此,在親身走入不同文化場景中,他不時觀照自我,並引發內心最溫柔的人性關懷,而這也是波登的迷人之處。波登從不設限,於是,他的旅遊指南雖為絕響,他獨有的旅行哲學卻從未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