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他「被迫」島內旅行,卻意外豐收。
身為建築學者,李清志想必遊歷過數不清的世界建築,並從中參透建築、歷史與人的生活之間的關係。未想一場疫情,哪裡都去不了,他卻反思起,自己和這座島的連結,自己是否曾試圖理解養育他的這片土地。
於是,他起身出走天龍國,步履遍及這整座島嶼,他又走一趟野柳,他去到員林看穀倉,或是搭上集集支線??眼前所見,令他耳目一新,而這些地方,又將帶他前往何處?
對「物」的痴戀,決定你的財富。
美帆站在貨架前,看著眼前的玻璃茶壼,想著姊姊、媽媽以及奶奶各是用哪一款,想著她們的茶壼,是怎麼融入她們的生活。她這才明白,中學時,奶奶對她說的話:「你怎麼用三千圓,將決定你的人生。」
故事中的三代人,各自處於人生不同階段,對於金錢及生活,自然會有不同的見解。然而,不變的是,對「物」的痴戀,決定個人的財富、生活樣貌。這猶如一次觀念的洗塵,看完了她們的故事,對金錢及人生的看法,將會耳目一新。
每一口,都是一段歷史,以及轉折。
當人們提及江山樓、東薈樓、春風樓等,無非就是商賈、政要、文人雅士的聚會場合。若提及台灣民主運動的歷史,這些地方,無疑又成了思想啟蒙地,是一場又一場的英雄宴、洗塵宴。看似酒足飯飽,緊接著下一幕,竟變成獄中飯。
本書爬梳日治時期至近代,台灣革命家、思想家在轉瞬的歷史間,因為吃,而引發鄉愁,因為吃而萌生為農民而戰的熱血沸騰,因為吃而填補遭軟禁的失落。每一口,都是一段歷史,以及轉折。
唱入靈魂的音樂家,不需要被拆解、研究。
名為藝術之物,往往帶有一種很個人的本質:每個人從藝術作品中,總會各自感受到很私密的情緒以及詮釋。這是藝術的珍貴之處,也是一種缺憾,而缺憾或許來自無處分享,找到他人的共鳴。
本書作者很愛細野晴臣,不同於多數人執意拆解細野的音樂,他反而和錄音師訪談,從錄音師各自的遙想中,找到有別以往的感受以及共鳴,那是對細野每一首歌曲、每一張專輯的又一次認識。唱入靈魂的音樂家,不需要被拆解、研究,閱聽者與他人分享,才是音樂的迷人之處。
比照片更迷人的故事,是她不為人知的一生。
2007年,薇薇安.邁爾的攝影作品被發掘後,七年後,紀錄片《尋秘街拍客》上映,在此之後,圍繞著薇薇安的謎團只有更多,卻也更令人著迷。安.馬可思便是其中一個身陷謎團裡的人。
一個徒留照片的人,你該如何探究她的一生,你該如何了解她?於是,安.馬可思看遍這十四萬張照片檔案,從中尋得蛛絲馬跡:她找到薇薇安的哥哥,一路追尋到父系、母系家族的德國及法國,步調極其緩慢,又過了七年,總算拼湊起她的一生,為原本默默無聞的薇薇安著書立論,讓她傳奇藝術家的地位更是鮮明、立體。
主掌地獄的惡魔,其實也滿有禮貌的嗎
在地獄整修期間,眾鬼神向奶奶承租房間,一直借住在此的徐珠自此生活在「人間地獄」,家裡天天上演著各種折磨戲碼:陷入餓鬼道的鬼,真的像餓死鬼般,無時無刻都在吃吃吃;開門但見火燒的煉獄,只聞淒厲的尖叫聲等。徐珠好想拒絕這一切,只是奶奶已經和惡魔簽約。
沒想到,惡魔卻是每天對徐珠噓寒問暖,態度溫文有禮,一時間,徐珠也相當迷惑,分不清究竟是自己太冷漠,或是惡魔心裡打著算盤。不行,不能輕易就被騙了。
這雖是一本地獄之書,卻不那般令人敬而遠之,讀來反而像是一場生存戰,為了自己和奶奶往後的好日子,非得把這些牛鬼蛇神趕走不可!
一本與世紀之病共處的療癒之書
身為醫療方面的人類學者,劉紹華得了淋巴癌,卻在不久前,母親才確診為阿茲海默症。前者,如同豢養在身體裡的惡意,後者,則惡意般企圖讓生命徒留。兩種病症交會之後,她們的生活有了全然不同的轉變,那是壓力、病痛、不解、無力等所有負面情緒的總和。
然而,我們讀著這本紀錄誌,全然不見她怨天尤人,只感受到她願以自己畢生所受的學術訓練,完整寫下自己和母親共病的這段期間所面臨的種種考驗,以期為其他病痛之人尋求一種更理性的「與疾病共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