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他「被迫」島內旅行,卻意外豐收。
身為建築學者,李清志想必遊歷過數不清的世界建築,並從中參透建築、歷史與人的生活之間的關係。未想一場疫情,哪裡都去不了,他卻反思起,自己和這座島的連結,自己是否曾試圖理解養育他的這片土地。
於是,他起身出走天龍國,步履遍及這整座島嶼,他又走一趟野柳,他去到員林看穀倉,或是搭上集集支線??眼前所見,令他耳目一新,而這些地方,又將帶他前往何處?
重新思考,不只是針對工作職場,也包括對自己的生活。
在既定的框架下活著,其實是最輕鬆的。一如我們原本以為,出門看電影、吃飯、和朋友見面聊天,沒什麼大不了。未想不過一隻病毒,所有的理所當然,頓時成為空談,而且虛擬。當現實被打亂、世界陷入一片亂之際,作者提出在這非常時期,正是我們重新思考的契機。放開緊握著捆綁自己的舊枷鎖,以開放的心態,再想一下現在自己所處的位置,新的契機以及全新的生活,或許就在你的不經意之處。
從飛機座椅往後靠是否侵占後座乘客的空間,到網路瀏覽紀錄的擁有者,關於所有權的概念,其實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相安無事就算了,一旦意見相左,就是無止境的爭辯。
爭辯是好事,多少可以理出一些頭緒,但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當所有權的爭論來到最終點,我們會發現,一切其實都在「他人」的掌握中,而這「他人」又是誰?看完這本書,會禁不住回想:在我們還小的時候,經常掛在嘴邊的,是不是就這麼一句——「這是我的!」想來就深感疲憊,原來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為捍衛自身所有權而戰。由此,我們更應該理解所有權,找出其中的邏輯,雖無法完全停止爭辯,但至少也要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所有權。
「心」的生活,不只在於靈性
「心」的生活,不只在於靈性,關於身體的健康,也是重點之一,而飲食、運動正是擁有健康體質的基本。身為科學家的楊定一親自嘗試各種盛行於世的飲食方式,包括斷食、減醣等,並逐漸收攏出每個年齡層所需的體質。調整出符合自身現況的體質,才能喚醒自體的療癒本能,也才能走出依賴藥物、焦慮不安的生活。
臺灣美術兩百年,你我空白的兩百年。
當我們提到〈大衛像〉,腦中當下便可描繪出其樣貌;當我們提及〈甘露水〉,腦中竟是一片空白。在這片命運多舛的土地上,臺灣美術是陌生的名詞,你甚至以為根本從未存在過,實則不然。早在日治時期,已有來自臺灣的藝術家在國際間嶄露頭角,並從藝術中尋得自我、找到自由、發出聲音。願這套書是個起點,讓一切不再空白,而是真真實實的歷史,存在於我們的過去裡。
在憂鬱症中掙扎了一年,我學到的事
社群媒體是兩面刃,可以快速累積聲望,也可以在幾分鐘之內摧毀一個人的人生。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面對這種轉瞬間的巨變,而阿滴便是那難以負重的人之一。自從他公開自己身陷憂鬱症的泥淖裡,也就開始了自我重建的旅程。這一年,從不相信自己會痊癒,到看見生命中的光,阿滴這次不教英文,而是想告訴每一個健康的人、每一個仍在病痛中的人,他是如何面對憂鬱,找回自己。這是一本療癒之書,也是預防之書,更是同理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