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隱形人,臥底紐約清潔隊的田野故事
二月初,苗栗竹南清潔隊整理垃圾時,突然發生塵爆,原來是民眾丟棄的垃圾袋裡有拜拜過後的香灰。這其實不是個案,根據統計,這十年來,平均每一年,都有600名以上的清潔隊員因公受傷,甚或全身傷殘、死亡。 或許大部分的人會覺得這些清潔隊員很臭,倒個垃圾就趕快回家;或是住在社區大樓裡,垃圾丟在資源回收室就轉身離開,根本從未見過他們。但他們不是隱形人,而是你我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分子。 人類學家羅蘋‧奈格爾,為了理解清潔隊員的生活,更希望他們的價值被看見,於是她加入清潔隊,親身體驗這些巨大的惡臭,以及人們的無意識對他們造成何等傷害。
性別之間的不公不義,不能成為潛規則。
當她們公開親身經歷,#Me Too運動風起雲湧,連帶著的,卻也是排山倒海的訕笑與指責。為什麼,當女性揭發?繞在自己生理及心理的陰影時,受到的責難總是苛刻,而加害者總可以全身而退,甚至一帆風順?
這一切,或許該從揭發、調查哈維•溫斯坦性侵事件開始說起,如果我們知道,哈維•溫斯坦如何利用其權勢、恣意玩弄女性、社會如何包庇加害者、輿論如何成為幫兇,我們便能理解,受害者若想說出口,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而她們日後的生活,想必更加不容易。
性別之間的不公不義,在各個領域,都不能成為潛規則。了解哈維•溫斯坦性侵事件的始末,不要讓自己不覺間成為幫兇。
CNN節目主持人給世界的10堂課
這個世界已證明,我們所面對的諸多人為災害,都是一種蝴蝶效應。其中,尤以2019年新冠肺炎為最。
沒有人說得準,這場瘟疫何時才能停止,也沒有人知道,疫情過後,世界會不會恢復成原來的樣子,人們的生活節奏能否如常。疫情過後,是毀滅,或是機會,這其中,取決於我們如何思考。札卡瑞亞的這十篇篇章,從個人、政治、經濟、趨勢等方面提點,我們只能上緊發條,迎接疫情過後的種種試煉。
史上最「孤獨」的時代
不是因為新冠肺炎才有孤獨,在此之前,世界已是一處孤獨的巨型培養皿,人人都在其中生活。獨居、手機,我們在數位所形塑的泡泡裡,好像一個人生活就可以了。只是,長期以來,這樣的生活樣貌,已為心理、身體等方面帶來負面的影響。
諾瑞娜.赫茲走訪全球,親身感受到不同層次的孤獨感所衍生出的傷害,以及商機。她以體驗出租陪伴開始,讓一個人的「我」,漸漸成為我們。世界在孤獨的環伺下,仍有共榮的可能。
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
若以探究中國歷史的面向來看,他們不過是曾為海盜、後來降清的鄭氏家族;但是,若以世界史的面向切入,鄭氏家族所開展的,無疑是跨國的經濟網,連結起東亞和其他世界的海上集團,而不只是海上傭兵。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博士鄭維中爬梳十五世紀的東亞、東南亞各國,包括中國、日本、朝鮮、菲律賓等國,漸次描繪起一幅令人為之驚豔的政治、經濟地圖,而其中,鄭氏一族的眼界之深、之廣,更是令人讚歎。
以曾經創作的篇章,構築四十年來的階段紀事。
郭強生從〈回聲〉開始,從年幼的早期記憶慢慢堆砌成長史。在大人之間的祕密豢養出的氛圍中,他長成現在的樣貌,那個敏感、多心,似乎又唯恐失去的童年,提煉出許多養分,執筆便有鄉愁、執筆便是你我也擁有的人生況味。
似是回顧,讀畢,卻彷彿知道,作家其實藉此重新展開,也同時帶著我們,奮力書寫人生的另一頁。
每天面對生老病死之後,你會想到什麼?
不知道,如果你是一名醫師,在每天面對生老病死之後,你會想到什麼?
凱倫.希區考克執業多年,她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以及身旁長者的情形,逐字寫下這些長者所面臨的處境,也思考起,行將就木的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由此,她意識到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逐漸走向終點的過程中,需要的是什麼,因為「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原來,她寫的是別人,卻也是寫給未來自己的備忘錄。
插鼻管、失智、無效醫療、放棄人生、生無可戀、年齡歧視,這些正發生在你我周圍,甚至有一天,會發生在你我身上,如果我們以「有一天,我們也會老」這個角度去思考,便能夠更虛心、也真誠的照顧眼前的長輩。